□杨晓峰
面肌瘫痪(以下简称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面瘫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口眼歪斜。 面瘫之证,前人多列入中风范畴。中风有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风中经络,则见口眼歪斜;风中脏腑,则口眼歪斜,多伴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中医认为,面瘫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入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导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患者为女性,53岁,嘴歪眼斜已有1周,住院输液治疗,想配合针灸一起治疗。检查:右眼闭合不全,人中向左歪,右侧眉纹完全消失,用力睁眼、闭眼时,前额及眼周皮肤丝毫不动,不能鼓嘴,血压146/73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32帕)。 诊断 右侧面瘫。 治则 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补虚益气、扶正祛邪。 经过1周的针灸治疗后,患者眼睛能合上、不漏缝,不再流泪,嘴角也有些许上提。患者后续用恢复期针灸方法治疗15天后,下眼睑及嘴角完全上提,面部丰满,皮肤光泽,完全恢复健康。 用穴 初期针刺攒竹穴、丝竹空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驷马穴、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恢复期面部用四象五行针法,四肢取驷马穴、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太溪穴、太冲穴等。 取攒竹穴、丝竹空穴、地仓穴、颊车穴疏调局部经气,温经散寒,濡润筋肉;合谷穴循经远取,亦有“面口合谷收”之意;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在阳明经与少阳经之间,乃循经治疗;驷马穴在阳明经上,多气多血,是补气理气之要穴。恢复期需要收紧、提升面部松弛的肌肉,用四象五行针法能加强面部皮肤的提升,起到治疗和美容的作用;因筋脉长期失养,筋与肝密切相关,取太溪穴、太冲穴可以滋水涵木,有助于筋脉恢复。 用针灸治疗面瘫时,应以经络辨证为主,结合病因辨证,局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穴配合,注意不同时期应用不同的手法。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洛阳市中州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