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立足整体调理 务求阴平阳秘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八玉屏风散
男性不育症的中医临床探索
微药轻投 轻舟速行
1
11 1 2025年3月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微药轻投 轻舟速行
  治疗慢性病,尤其是脾胃病,医患皆须理解“耐心”二字,急不得,因为欲速则不达。治当从缓,药当从轻,小量频服,免伤胃气。不求速效,但求缓功。正谓“王道无近功”,这是笔者败而求其师的收获。《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凡药食入胃,所以能胜邪者,必赖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吐、汗、下以逐其邪。”药力靠脾胃吸收、输布,才能直达病所,去其所害。否则,上下不运行,表里不通达,或涌吐于上,或停蓄于中,或泻注于下,皆脾虚胃弱、不胜药力之故。
笔者曾用补气健脾药治脾胃虚弱、湿浊阻中者,反致泄泻、饱胀加剧。不得其故,于是笔者从相关文献理论中寻找答案。清代医学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云:“夫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历举益气法,无出东垣范围,俾清阳旋转,脾胃自强。”考补中益气汤之用量,黄芪、人参、升麻、柴胡用量都很少,一剂药不过10克左右。叶天士独创养胃阴法,治“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仅用麦冬3克、大麻仁5克、甘草3克、生白芍6克、甘蔗汁1杯。故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赞叶天士独得李东垣真传。中医学家岳美中亦说:“久病胃气本来就弱,又以旷日持久,辨证无误,用药无误,但剂量太重,则不仅不能取效,还可能因重伤胃气,反添枝蔓。”现代名中医蒲辅周推崇煮散,善用玉屏风散(白术120克,炙黄芪75克,防风25克,研粗末,每日2次,每次5克,文火煮10分钟,去渣顿服100毫升,连用1个月)治疗频频伤风感冒,效果很好。以其剂量小、易吸收、不伤胃、效果好,被蒲辅周喻为“轻舟速行”。有人学得此方,以大剂量黄芪为君药,改散作汤,患者服两三剂后,不仅症状如故,而且反添胸闷、腹胀。蒲辅周告之“慢病轻治”之理,脾为肺之母,故应以培土生金、虚则补其母也。
笔者纵观诸多名医大家经验之谈,茅塞顿开,答案是剂量大、服不得法。当频而少服,每日3次~4次为宜,免伤胃气,徐徐生效,待胃气来复,正能胜邪。笔者从此明白了“慢病轻治”的道理与内涵。
笔者与王希浩会诊一位八旬老人,患者素有冠心病、瘿瘤等多种疑难杂症。近半年,患者虚汗淋漓,动则益甚,瘿肿呼吸吞咽有碍,伴头晕、失眠、纳差、食少,脉缓而结,舌淡、苔厚腻,舌体胖大,舌脉瘀阻。属于脾虚失运、痰湿瘀浊证。笔者用健脾补气、化痰软坚方,煮散,每日12克,头煎文火密闭煮6分钟,二煎煮10分钟,滤渣合并,在一日三餐前温服,共服药42天。1个月后,患者虚汗止,瘿肿变软、缩小,口腔软腭肿大渐消,吞咽、呼吸顺畅,饮食、睡眠正常,体力增强。此案再次证明,“慢病轻治”微药轻投,免伤胃气,粥养食疗,待胃气来复,才能食消药布,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相互为用、相互促进,充分发挥药食功效。
(作者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万修堂赵氏双天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