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平 通讯员 王 倩 杨 浩 宁建鹏 文/图

卢军占和学徒正在为患者把脉诊治
“不要害怕,松开您手中的拐杖,慢慢地往前走,不要停下来。”“太好了,就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您很快就能独立行走啦!”3月15日,72岁的患者郭某,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药治疗后,解除了困扰她多年的疼痛性疾病。在郏县中医院脑病三科主任卢军占和传承弟子徐向创搀扶下,郭某坐上了三轮车,面带笑容地挥手向大家告别。 “很感谢卢军占老师对我的技术指导,让我掌握了中医药特色技术。郭某的疾病很典型,我们利用中医药疗法让郭某恢复了健康。中医在基层扎根,获得群众的信任,充分说明了中医药技术的独特魅力。”郏县冢头镇北三郎庙村乡村医生徐向创说。 郭某是许昌市襄城县王洛乡的村民,3年前患了双腿疼痛,下不了床、走不成路。郭某在家人陪伴下曾去过多家医院就诊,但治疗效果欠佳,平时靠打针、吃药来维持现状。今年2月,经熟人介绍,郭某的老伴儿开着三轮车将郭某送到了距家20公里的冢头镇北三郎庙村卫生室就诊。当时,徐向创对患者进行了认真的检查,为患者制订针灸配合口服中药汤剂的治疗方案。经过半个月的精心治疗后,郭某的疼痛症状逐渐减轻,再次持续治疗10天后,郭某的疼痛症状基本消失、能够下床行走。徐向创出身中医世家,擅长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各类疼痛性疾病。 卢军占是“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专家。卢军占根据患者的就医需求,把中医药传承工作室的服务延伸至村卫生室,定期在那里坐诊,让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扎根开花,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简、便、验、廉”的中医药特色服务。 “我今天来到村卫生室坐诊,不仅是为患者看病,也是对乡村医生徐向创进行中医药技术指导,帮助他提升诊治水平,解决临床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卢军占说。近3个月来,他在做好医院临床服务工作的同时,利用休息时间,通过临床带教、基层义诊等形式,把临床实践经验和治病救人的“方子”,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 卢军占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他根据10名学生的日常工作岗位,采取在医院里让学生全程跟师,参与门诊、查房,观察老师如何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尤其注重对疑难病例的处理思路重点探讨;对带教的3名乡村医生,定期走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与学生们一起坐诊,指导学生如何望、闻、问、切,如何用中医思维诊断疾病,提升学生们的临床决策能力。 卢军占还建立了“卢军占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微信群,实时分享临床典型病案、治疗经验,让每名学生及时把自己的跟师学习体会中的疑难点、困惑之处分享给大家。卢军占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典型病例分析会,引导学生用中医思维解读现代检查报告,探讨经典方剂的化裁应用。同时,卢军占坚持两个“并重”,提升学生们的传承与创新能力。 “郏县建立健全中医药三级服务网络,县中医院加强省、市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县级综合医院完成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13个乡镇卫生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均能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全县382所村卫生室均配备了1名中医药人员或‘能中会西’人员,能够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真正实现了‘乡乡有中医馆’、‘村村有中医服务’的目标。”郏县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利恒说。 下一步,郏县紧盯中医药强县建设目标,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厚植发展优势,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