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四版:天使之声
 上一版    下一版  
“高需求”患儿的护理
为生命终章注入温度
一种改良式胸带
骨折外固定患者的居家护理
1
11 1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高需求”患儿的护理
 

 

□李林林

2岁的真真因反复发热,最终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一个幸福的家庭蒙上一层阴霾。
真真是一个“高需求”患儿(是指那些对父母的关注和照顾有着更高要求的孩子,这类人群通常比较敏感、好奇、活泼,但是也容易焦虑、不安、易哭)。每次护理人员给真真抽血时,需要多个人才能摁住她;扎留置针时,真真能把已经扎好的留置针再拔掉;做导管维护时,真真的眼泪能浸湿床单;做穿刺治疗时,10厘米长的骨穿针都能被真真别弯……为此,真真的妈妈不知道哭了多少次。“高需求”患儿的护理是个难题。
根据医嘱,护理人员需要在真真的上臂植入一根长约20厘米的中心静脉管。由于导管末端不能滑出超过2厘米,否则导管将不能使用。护理人员在进行导管维护时,真真无法配合,躺在床上哭闹,对安抚的话完全听不进去。其他患儿只是初次维护导管时哭闹,通过家属的语言安抚、奖励小零食、看动画片等方式,基本都能舒缓患儿的情绪,知道维护导管一点儿也不疼,后期维护基本都能配合。
而真真就是一个“软硬不吃”的小家伙,无论护理人员怎么安抚,真真都无法配合。后来,只能由真真的妈妈摁着真真置管侧的手臂,真真的奶奶摁着另一侧手臂,真真的爷爷压着真真的腿,护理人员才勉强完成了维护。但是导管维护需要每周一次,如果真真一直无法配合,可能会造成导管的移位或者感染。
作为真真的责任护士,我很犯难,决定解决这个问题。在打听了真真的喜好后,我买了印有奥特曼、小汽车、小猪佩奇等样式的贴画,还买了各种口味的棒棒糖。等到第二次做导管维护的时候,我没有先把治疗车推过去,而是先拿着棒棒糖和贴画,跟真真玩儿一会儿建立信任关系,然后装作不经意说:“宝宝,你胳膊上怎么有‘小灰灰’呀,阿姨给你洗洗吧!”在真真没有反对后,我才把治疗车推进来。有了上次的经验,虽然我也希望孩子能躺在床上(那样更方便操作),但是可能给真真留下心理阴影,对后期维护不利。
这次,我选择让真真的妈妈把真真抱在怀里,增加真真的安全感,并告诉真真如果配合得好,可以奖励她一个棒棒糖。即便如此,我也不敢掉以轻心。
在不违背无菌原则的情况下,我只能先把周围的贴膜揭去,这样能减少导管没有贴膜固定的时间,以防在更换过程中,真真突然不配合,造成导管滑脱。可是,真真还是不停地哭闹。我只能用比真真哭闹声更大的声音说:“奥特曼是不是会打小怪兽,小怪兽长得丑不丑?”只要真真一搭话,就继续引导孩子往下说。
一次维护下来,真真的嗓子没哭哑,我的嗓子却喊哑了。就这样,我艰难地完成了真真的第二次导管维护。真真明显比上一次表现得好一些。
我原本以为,就这样一周维护一次也行,没想到真真还是个爱出汗的体质。不到2天,真真手臂上的贴膜处已经有很多水珠了,我只能增加更换的频次,好在通过建立信任、增加安全感、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后期真真已经可以很好地配合了。
白血病患者大部分时间不需要额外扎留置针,但是在治疗周期里需要扎留置针。对于真真这样的患儿来说,简直是个艰难的工程。患儿体型较小,血管发育不完善,仅手上有一根较为明显的血管,关键是患儿的手太小,根本抓不住。我不敢奢望真真有多么配合,还怕她自己拔掉。万幸真真手上那根血管还算粗直。在真真的爷爷协助下,我一针见血,贴膜也被成功地摁上了,但是还没来得及胶带固定,真真便把手抽走了,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扎上的留置针被拔掉了,我有一种“脑瓜嗡嗡”的感觉……经过短暂的休息,我有了第一次一针见血的经验,家属配合得更好了,接着扎!一气呵成,扎留置针的速度像开了八倍速,在真真反应过来之前,“扎上、粘好、固定上”。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我现在的扎针经验有80分,50分都是真真给的,扎上之后并没有结束,一定把孩子哄好,这样就能淡化扎留置针的痛苦。我相信,下次扎留置针时,真真肯定能更好地配合。
就这样,我陪伴真真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治疗!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可以结束治疗了,回想刚入科时2岁的真真,在治疗过程中慢慢变得听话懂事,最后恢复健康,我和真真的父母一样开心。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