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糖尿病患者用药误区 |
|
□李建彬
糖尿病虽然无法根治,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用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的风险。然而,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不仅影响血糖控制效果,还可能危害身体健康。 凭感觉服药,不监测血糖 部分患者认为,只要身体没有明显不适,血糖就是正常的,便自行增减药量甚至停药。实际上,血糖高低与症状不一定完全一致。有些患者的血糖很高,但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等)。长期凭感觉服药、不监测血糖,会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用药剂量。一般来说,病情稳定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次~4次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血糖波动较大或刚调整用药方案时,需要增加监测频率。 迷信偏方、秘方,放弃规范治疗 一些患者急于求成,轻信所谓能治愈糖尿病的偏方、秘方,从而放弃规范的药物治疗。这些偏方、秘方往往缺乏科学依据,成分不明,可能含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例如,有的偏方中添加了大量的糖皮质激素,虽然短期内血糖可能下降,但是长期服用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症、增加感染风险、血压升高等。 患者一定要相信科学,不要轻易尝试没有科学验证的所谓偏方。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靠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控制、适度运动等)和规范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等)。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坚持规范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害怕药物副作用,不敢服药 部分患者担心长期服用降糖药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因此不敢服药或者自行减少药量。事实上,目前临床使用的降糖药物都是经过大量临床试验验证的,在正常剂量下使用,安全性较高。药物说明书上列举的副作用发生的概率较低,而且医生在开药时会充分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如果患者因为害怕副作用而不规范用药,导致血糖长期控制效果不佳,对身体造成的危害远比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大得多。 不按时服药,随意更改服药时间 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不相同,服药时间也有严格的要求。有些药物需要在饭前服用(如格列齐特等),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更好地发挥降糖作用;有些药物需要在吃饭时服用(如阿卡波糖等),作用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效果显著;还有些药物则不受进食时间限制(如二甲双胍等)。患者如果不按时服药,随意更改服药时间,会使药物不能在体内发挥最佳疗效,导致血糖不稳定。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避免以上误区。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做好血糖监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安享晚年。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