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医康养学的技法 |
|
□路银龙 路 程
中医康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根基,融合心理学、营养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学科,涵盖健康养生、照护、养老等核心概念,形式包括文旅康养、居家康养、医疗康养等。当前体系偏重模式分类,对“人性之本”的提炼不足。笔者通过情志疗法、茶饮疗法、中药疗法、体穴疗法、气功疗法等实践路径,凸显“以人为本”的康养内涵。 中医康养学并非单纯的临床治疗与中医养生,而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中医药理论为根基,融合心理学、营养学、运动学、环境学、疗养学、康复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从概念上看,有健康养生、健康养护、健康养老等;从形式上看,包括文旅康养、地产康养、居家康养、环境康养、医疗康养等。然而,在康养核心技术体系中,对“人性之本”的总结与发挥相对欠缺。而中医康养学所运用的情志疗法、茶饮疗法、中药疗法、膳食疗法、体穴疗法、气功疗法等,展现了“以人为本”的健康调养服务内涵,是各类康养服务模式与体系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此,除了医疗、养生、经济、文化层面的康养分类外,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医康养学的技法。 情志疗法 情志疗法,又称神疗、意疗、心疗,是中医康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脏腑调理、心理疏导、环境调节、音律调心、助眠安神等方面。《黄帝内经》有云:“人有七情化五志,怒喜忧思悲恐惊……人得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情绪的变化,与环境及脏腑气血密切相关。情志疏导可以发挥综合效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是改善不良情绪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优化生存环境,提升生存状态,使人陶冶性情,开阔胸怀,保持精神愉悦。 中医认为,脏腑调理包括疏肝解郁、调心宁神、健脾和胃、交通心肾等方法。香薰、音律、睡眠等精神调养手段,能够改善机体的营养与调节机能,增强适应与免疫功能,确保脏腑气血通达,避免郁堵引发的情志疾病。 膳食疗法 膳食疗法,即饮食疗法,又称食疗、食养、食治,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饮食调养与治疗疾病方法的一门学问。药食同源理论的出现,使以膳食调治疾病的手段在秦汉时期得以形成,并在唐代盛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药尔。”孟诜在《食疗本草》等著作中指出:“食疗必用药膳,药膳未必食疗。”食疗与食养虽然有联系,但是侧重点不同,食养重在滋养,食疗重在治疗。食疗药膳适应人群广泛,其作用机理与药物疗法相似,主要分为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正如孙思邈所言:“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药性刚烈,犹如御兵。”康养膳食不仅具有营养调理作用,还能提供精神心理慰藉,常见的食疗药膳包括药膳、汤膳、粥膳等。 茶饮疗法 茶饮疗法,简称茶疗,是通过“辨体辨病”,将药性与茶性相结合,配制成具有保健、康养、调节功效的“药茶”。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根据制作方法与品质特点,茶可分为基本茶类、再加工茶类、药茶、花茶等。基本茶类,包括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再加工茶类,则有花茶、萃取茶、袋泡茶等;药茶,是依据药性与茶性组成的、具有调理功效的“药物加茶”。茶饮疗法具有调节脏腑阴阳、改善体质偏颇、加速新陈代谢、补充气血津液、促进健康等多重作用。通过“辨体施茶”,能够实现“寓医于养”的康养效果。 果蔬疗法 果蔬疗法,又称饮疗,包括“果蔬饮”“果醋饮”“药酒饮”等疗法。饮疗是除茶饮之外,利用新鲜的水果、蔬菜,配以食醋、酒、蜂蜜、药材等,依据药食同源理论,根据不同原材料的特性和患者的体质或病情,配制成具有康养调节功效的饮品。如古人常用的“五汁饮”“雪梨饮”“葱姜饮”“五皮饮”“香薷饮”“果醋饮”等,均为古代医家运用饮疗治病的实例。过去归于饮食疗法的“果醋饮”,大多味美可口,具有显著的保健养生和脏腑调节作用。“药酒饮”作为我国传统治疗方法,是将纯天然中药材按一定比例和特殊工艺与酒配制而成,具有保健或康养效用,可内服外用。酒性温,味甘苦辛,入十二经,具有散寒活血、舒筋止痛、助药力行走周身之效。酒与药物配合,“药借酒行,酒增药性”,扶正祛邪,促进身体康复。 中药疗法 中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康养与治疗手段,依据中药的寒热温凉、补泻性能、君臣佐使、用药宜忌等配伍原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选用不同剂型,通过内服或外用防病治病。中药剂型多样,有不同的适应证与特点。中医康养针对脏腑气血失调引发的病证,以汤剂为主,除药食同源的药膳、药茶、药浴、药酒疗法外,结合现代药物提纯、浓缩、萃取技术及中成药选用。康养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单方配制丸剂、散剂、茶剂、灸剂、酒剂、洗剂等,以充分发挥康养药疗效果。 药浴疗法 药浴疗法是通过辨体处方,用煎煮的药液(或加入温水)浸泡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中医外治方法。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礼记》记载“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黄帝内经》亦有“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药浴形式多样,全身浴分为“泡浴”和“淋浴”,局部洗浴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其中“烫洗”较为常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药浴设备日益先进,如中药熏蒸、局部喷淋冲洗、足腿熏蒸桶等,具有疏风散寒、温经通络、发汗升阳、利水消肿等功效,是现代康复疗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体穴疗法 体穴疗法运用中医经络理论,借助手法、功法或器械、药物,在特定腧穴、部位施以外治之法。 针灸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艾灸等方法,借助经络穴位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分支,具有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等优点。针灸学包含经络、腧穴、刺灸法等丰富内容,适用于多种临床康养病证。 推拿 推拿是非药物自然疗法。医者以双手或其他部位作用于患者体表、特定腧穴或疼痛不适处,采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手法,具有疏通经络、推行气血、理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脏腑机能的康养效果。推拿手法安全有效、简单易行、副作用小,是保健养生、医疗康养的常用方法。 刮痧 刮痧基于经络、经筋、皮部理论,使用特制刮具和手法,蘸取介质在体表刮动、摩擦,使皮肤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具有活血透痧的效果。刮痧“简、便、验、廉”的特点在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康养和家庭保健。皮部是刮痧治病的关键,痧痕通过经络传导或反射,调整脏腑气血,使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刮痧常与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配合,增强活血化瘀、祛邪解毒的效果。 拔罐 拔罐利用密闭空罐,通过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吸力刺激局部组织形成瘀血,进而刺激穴位,发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祛湿除寒、泻热逐瘀等作用。拔罐可激发人体穴位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调节阴阳、自我愈合。拔罐广泛应用于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肌肉疼痛,如颈肩腰腿痛,软组织损伤,关节损伤疾病,以及头疼、呕吐、胃疼、痛经等,是中医传统外治方法之一。 贴敷 贴敷是传统中药外治法,通过在患者体表腧穴或部位贴敷特定药物制剂,使药物成分透过皮肤毛孔渗透至肌肉组织,达到祛除寒湿、缓解疼痛、促进气血循环的目的。贴敷种类包括温热贴敷、膏药贴敷、中草药贴敷、耳穴压豆、磁疗贴敷等。不同种类的贴敷,可以治疗风湿骨痛、血液病、皮肤病等。 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运用各种功法针对不同群体、部位调节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调身、调息、调心的功法锻炼,属于运动疗法范畴。《黄帝内经》记载:“动摇则谷气得消……静功练气息,动功练肢体。”由于各流派气功修炼遵循不同学说体系,其目的也各有侧重,佛家、道家追求精神超越,儒家追求人格完善,武术家用于防身擒敌,而医家气功旨在健身防病。我国功法种类繁多,有记载的达700余种,各具锻炼效果。中医康养常用的有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 (作者系洛阳市中医药学校教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