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健康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李东垣对“火论”的传承与创新(中)
“宁、养、调”治失眠之道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十三琼玉膏
痤疮的辨治思路
1
11 1 20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李东垣对“火论”的传承与创新(中)
 


□张登本 杨宗林
在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中,涉及“火”的内容有340余处。这些与“火”相关的资料可被归为7类。李东垣不仅化用《黄帝内经》中的“君火”“相火”“壮火”“少火”等术语,还创造性地提出了“阴火”“阳火”“郁火”“伏火”等概念。

李东垣在4部医书中,有340余次用到“火”字。书中除了化用《黄帝内经》中的“君火”“相火”“壮火”“少火”“火运不及”等相关术语外,还结合临床案例,首创了“阴火”“阳火”“郁火”“伏火”等与“火”相关的术语,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学关于“火”的理论。下面,笔者就几个关键性的“火”术语给予考辨。
“阴火”理论体系
在李东垣的4部医书中共52次论及“阴火”(其中《脾胃论》有28次,《内外伤辨惑论》有10次,《兰室秘藏》有6次,《医学发明》有8次),这些既是其论“火”之重点,也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支撑。
“火”属阳,李东垣为何以阴命“火”?依据李东垣的学术立场,外感病因为阳,内伤病因为阴。“火”是由内伤病因所致,故李东垣称之为“阴火”。李东垣的论述可以证明,如《脾胃论》云:“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调经篇》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
对于“阴火”的诠释,医学界也存在一些其他的观点:有学者从“实证之‘火’为阳,虚证之‘火’为阴”,认为“脾气虚或肾虚所生之火为‘阴火’”;有人认为“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此乃脾虚所致之火,而为‘阴火’”;有人认为此“火”的病机发生在阴分、血分、下焦、肝肾等属阴的部位,故称为阴火;有人认为治疗方法中,祛邪之法属阳,补虚之法属阴,此“火”用补中益气法治疗,故称为“阴火”。
李东垣所论“阴火”之理论源头和意义,从《黄帝内经》中“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以及“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可知,其命名的“阴火”,是由饮食、劳逸等内伤病因所致(内伤病因属阴)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而形成的“阴火”内伤、内热。这也是李东垣提出“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今立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的原因。
发生机制八要素
对于李东垣所论“阴火”的发生机制,有学者从9个方面进行总结: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湿热内蕴、郁而成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阴盛格阳、阴火外越,脾胃内伤、外邪入侵。严格地讲,这9个方面涵盖了李东垣所论“火邪”的致病机制,不仅仅是“火邪”中“阴火”的致病机制。
如果认真解读李东垣关于“阴火”产生的论述,大家就会发现其内在机制包含8个关键要素。
中焦失运,谷气郁火 一是脾胃受损,气虚失于运化而致水谷精气郁积化为“阴火”。此即“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内外伤辨惑论》)。这就是李东垣创制补中益气汤治疗此类“阴火”的依据(《脾胃论》)。
清阳不升,营亏火炽 二是脾胃受损,清阳不升,营血化生不足而生“阴火”。即“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内外伤辨惑论》)。此种情况可以用交泰丸治疗,达到“升阳气,泻阴火,调荣气,进饮食,助精神,宽腹胁,除怠惰”(《兰室秘藏》)的效果。
湿浊下注,相火离位 三是脾胃受损,湿浊下流,闭塞下焦而化“阴火”。此即“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内外伤辨惑论》);或者“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论》)之故。这种情况要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脾胃论》)。
元气虚馁,君火失制 四是脾胃虚弱,水谷精气化生不足,元气受损,而生“阴火”。此为“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内外伤辨惑论》);或者“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营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脾胃论》)。
劳伤肾阴,龙雷不潜 五是劳逸失度,肾阴受损,阴不制阳,而生“阴火”。此为“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内外伤辨惑论》);又或者“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谓元气消亡”(《兰室秘藏》);或是“阴中火旺,上腾于天……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脾胃论》)之类。此类“阴火”,属于肾阴受损,阴虚火旺之虚火,治当滋阴降火。故李东垣强调“加寒水之药降其阴火,黄柏、黄连之类是也”(《脾胃论》);或者“加生地二分,黄柏三分”(《兰室秘藏》),以奏滋阴降火之效。
情志不畅,五志化火 六是情志所伤,气机郁滞,而生“阴火”。此为“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脾胃论》)。此类“阴火”,实乃气机郁滞所生之“实火、实热”,故李东垣在辨证施方中“加青皮、陈皮、益智、黄柏,散寒气,泻阴火之上逆”(《脾胃论》)。
阳微阴盛,虚焰浮游 七是阳虚阴盛,虚阳浮越之“阴火”。此为“阴火有余,阳气不足,伏匿于地中”(《脾胃论》)。李东垣认为,对此类“阴火”的治疗,应当遵循《黄帝内经》制定的“从阴引阳”之法,“先于地中(脾胃)升举阳气,次泻阴火”治之而愈,相当于“引火归元”。对此,李东垣用交泰丸治疗,可收“升清阳,泻阴火”(《脾胃论》)之效。
外邪内陷,郁而化火 八是外邪侵入,郁滞化为“阴火”。此类“阴火”属于“实火、实热”,治当祛除邪气,以泄“阴火”。这就是“夏月,加青皮、陈皮、益智仁、黄柏,泄阴火上逆,或以消痞丸”(《医学发明》)所论之“阴火”。
由此可知,李东垣所论“阴火”形成之机理,多数属于内伤病因所致,间或有外邪侵入,但多是虚实夹杂之复杂机理。
“阳火”理论创新
据所论内容的语境进行辨识,李东垣所论“阳火”之意有二。
其一,“阳火”是指人体正气(生理之阳气)。李东垣借用《易经》中“天地交而万物通”的爻辞,表达天地阴阳之气升降之义理,引出人体阳气根源于下焦肾水(《兰室秘藏》)的道理。此处“阳火”,是指人体肾水之中的阳气。
其二,“阳火”是指病机中阳亢所化的“实火、实热”。青葙子有助“阳火”之弊,由于“阳火甚,瞳子散大”,故青葙子有散瞳之不良反应。因此,《兰室秘藏》指出,治疗“内障眼”(青光眼)的方药中要“去青葙子”。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证实,青葙子有扩散瞳孔作用,故该药对于青光眼、瞳孔散大者禁用。
“君火、相火”新诠
“君火、相火”之论,见于专述五运六气理论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为了将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气纳入五行架构加以应用,于是对暑气、热气予以五行属性为“火”的命名和规定,将热气、暑气均纳入五行中的“火”。自然界的暑气发生于热气的基础之上,热气之后,才能形成暑气。据此,书中将“热气”命名为“君火”,将“暑气”命名为“相火”。二者都有各自显著的气候特征(即经文中的“明”),又都有各自所主旺的时段(即经文中的“位”),这就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真实内涵,也是经文定义热气为“君火”,定义暑气为“相火”的初衷。
李东垣出于对相关病证机理创新的需要,将《黄帝内经》中的“君火-热气”“相火-暑气”分别加以化用,使其脱离了经文中的初始意义。这是研读李东垣论著时务必加以辨识的。
李东垣将“君火”化用为人体心阳。“心者,君火也”(《兰室秘藏》)即是其例。
李东垣的4部医书中共有13次化用“相火”之内涵。其所论之“相火”,具有生理意义之“相火”及病理意义之“相火”两端。
生理意义的“相火”
生理意义的“相火”有3种含义。
其一,指心包络之阳气,如“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静而安。相火化行其令,相火者,包络也。主百脉,皆荣于目”(《兰室秘藏》)。
其二,指三焦之阳气,如“相火……心包络之脉,出心系,分为三道。少阳相火之体,无形其用,在其中矣”(《兰室秘藏》)。少阳,指手少阳三焦经。因为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故三焦之阳亦被称为“相火”。
其三,指肾中阳气,即命门之火,如“肾有两枚,右为命门相火,左为肾水”(《医学发明》)。这一观点是《难经》“左肾主水”“右肾主命门火”(《难经》)学术立场的延续。
(张登本系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杨宗林供职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