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痤疮的辨治思路 |
|
□杨文杰 颜面、胸背等处发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故名粉刺,相当于现代医学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痤疮。在中医文献中,本病又有“痤”“面皰”“酒刺”“肺风粉刺”等别称。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痤皰类似粉刺”的记载,与隋代著作《诸病源候论》中描述的面疮相似。粉刺病名首见于《太平圣惠方》,后世以“肺风粉刺”论述较多,大都主张与肺受风热之邪侵袭有关,如《外科启玄》认为:“(粉刺)肺气不清,受风而生。”《疮疡经验全书》《外科正宗》等认为,“肺风粉刺”与肺热有关。患处有黑头粉刺、结节、凹陷疤痕,常伴有皮脂溢出,治宜清理肺胃积热、活血化瘀。 病因病机 肺热血热 面鼻属肺,丘疹色红,乃肺热熏蒸、血热蕴阻肌肤。 肠胃湿热 由于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生热,结于肠内,不能下达,反而上逆,阻于肌肤而成。 脾气不健 运化失调致使水湿内停,日久成痰,湿蕴化热,湿热夹痰,凝滞肌肤所致。 腠理不密 外用化妆品刺激或皮肤卫生不良,导致皮脂堵塞毛窍。此外,青少年肾气旺盛,阳气有余,心火炽盛,外感风湿亦为诱因。 分型论治 肺胃蕴热型 1.诊断依据:多见于青春期男女,好发于面部、胸背;皮损为炎症性丘疹、脓疱、结节、黑头硬栓、囊肿,伴潮红、瘙痒或疼痛。舌质红、苔白或黄,脉弦滑;食多,口臭,喜冷饮,大便干燥。 2.证候分析:过食油腻,胃热炽盛,灼伤胃阴,故见烦渴、喜冷饮;胃热上蒸于肺,发于肌肤,形成丘疹、脓疱;舌红、苔黄,脉弦滑,均为肺胃蕴热之象。 3.治则:清理肺胃积热,活血化瘀。 4.方药:可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所用药物包括炙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野菊花、黄连、赤芍、红花、白芷、白花蛇舌草、天花粉、生甘草。 血瘀型 1.诊断依据:皮损以脓疱、囊肿为主,痒痛相兼,挤出脓后形成瘢痕疙瘩,皮脂溢出明显;舌质红绛、苔白,脉弦滑;典型兼症,同肺胃蕴热型。 2.证候分析:肺胃积热,熏蒸于肺,日久则气滞血淤,搏于肌肤故成脓疱、囊肿、瘢痕、疙瘩。不通则痛。 3.治则: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4.方药: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所用药物包括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夏枯草、黄芩、蒲公英、陈皮、白芷;中成药,可选用归参丸、大黄䗪虫丸、栀子金花丸、小败毒膏、散结灵等;外治,可用颠倒散或痤疮洗剂外擦。 痤疮多发于青少年,好发于皮脂腺分布密集的面部、胸背。其发病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密切相关,导致肺经血热、热血凝结于肌肤。治宜清理肺胃积热、活血化瘀。全国中医教材将其分为肺经热证、肠胃热证、脾失健运证。临床以实证多见,虚证较少。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赵炳南常用赛金化毒散合大黄䗪虫丸治疗痤疮,并可辅以少量雌激素,疗效显著。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汝州市骑岭乡田堂村卫生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