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卫东
核心提示:2024年以来,长垣市聚焦医疗、医保、医药、医院、医生整体联动,实施多项改革举措,涵盖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医保支付、管控医药成本、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最终取得医疗服务提升、医保效能优化、医药费用降低、医院发展向好、医生积极性提高等显著成效,县域就诊率突破98%、患者自付比下降8%,打造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县域样板”。
长垣市认真落实上级医改决策部署,聚焦医疗、医保、医药、医院、医生整体联动,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改革举措 医疗方面 强化“医”的能力,做到县级强。长垣市建成国家重点专科1个、省重点专科9个,市质控中心3个、县质控中心5个,建立医联体、专科联盟、技术联盟;成功创建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和临床服务五大中心;120指挥调度延伸辐射基层;有效推进县域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长垣市人民医院与19家乡镇卫生院成立胸痛、卒中、创伤中心联盟,长垣市中医医院强化“两专科一中心”建设,长垣市妇幼保健院打造“妇孺国医堂”。 巩固“防”的基础,夯实乡级“稳”。长垣市卫生健康委精心部署,选派业务骨干精准帮扶基层;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46个,签约率70.4%,履约率92.98%;家庭病床服务实现全覆盖,累计建床115张,在用54张;佘家镇中心卫生院成功创建县域医疗次中心、中西医结合实践样板。19家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7家达到推荐标准,9家达到社区医院标准。 织牢“管”的网底,夯实村级稳。长垣市为29名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缴纳养老保险、543名离岗乡村医生办理生活补助、9名新进乡村医生纳入编制管理;严格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基本药物、卫生室运行经费补助;公有化产权村卫生室492个,占比85.56%;开展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线上培训,学员总数达1711人;621名乡村医生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为219家村卫生室免费发放心电图机、血压计和血糖仪,对接总医院远程心电中心。 医保方面 长垣市实施医保多元复合支付,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诊疗行为自觉规范;医保资金“打包预付、结余留用”,发挥医保“杠杆”调节作用;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技术创新;取消医共体内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转诊起付线。 医药方面 长垣市设立药品耗材管理中心,实行药耗目录、招标、价格、采购、配送企业、票据审核及结算、支付货款“七统一”,以量价挂钩降低成本;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加强药品遴选采购、处方审核调剂、临床应用评价管理;建立药品联动配备使用机制,优化用药目录;完善短缺药品监测上报机制,保障群众用药需求。 医院方面 长垣市卫生健康委聚焦“管理现代化、运行规范化、发展保障化”,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二级以上医院书记、院长分设,取消行政级别;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清扫行业弊病,让医院回归“治病救人”本位;健全运营管理体系,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立运营管理委员会,加强预算管理,防范运行风险;加强临床专科建设,开展延续护理服务,开设合理用药咨询门诊,推进院前急救指挥网络建设。 医生方面 长垣市卫生健康委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引进高等人才1名,招聘紧缺技术人才9名、大学生乡村医生14名等;实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医共体内人员统筹调配;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激励医务人员积极性;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改革成效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县域内就诊率98.63%,县域内住院量占比86.93%。 医保支付效能显著优化。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降低1.3%,人均住院费用降低0.8%,患者自费占比下降8%。 医药费用明显降低。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改革成效显著,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群众用药负担减轻。 医院发展高质量推进。医院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成本控制和资源分配趋向合理,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升4.8%,实现收支平衡的公立医院占比提升25%。 医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职业道德修养得到加强,医疗技能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医患关系有效改善。 群众需求是动力,人民心声是改革所向,只有找准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地解决群众的所需、所急、所盼。 (作者系河南省长垣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文字整理:常俊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