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进一步深化县域医改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医防融合背景下科室建设的创新路径
腰疼背后的真相:警惕抑郁症躯体化
强化人才引领 筑牢学科基础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1
11 1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医防融合背景下科室建设的创新路径
 

□梅晓温

在当前医疗卫生体系转型的背景下,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模式的转变已成为趋势。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指导下,医防融合成为现代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升级的核心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医疗卫生机构科室改革方案,旨在构建一个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
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心
1.建立三级健康管理架构。医院可以将传统体检科、预防保健科、慢性病管理科和营养科整合,形成综合型健康管理中心,负责健康风险评估、早期筛查、生活方式干预、疫苗接种、健康随访等职能,构建“预防门诊、风险评估中心、健康干预科”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2.创新健康档案应用模式。依托信息化平台,建立个人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为每位患者从出生到老年建立健康档案,涵盖体检、诊疗、预防等信息,确保健康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通过人工智能分析高危人群,定向推送预防性医疗服务(如肿瘤早筛、代谢性疾病干预),开发智能预警模块,实现监测指标异常时自动触发分级干预机制。
重构全科 专科协同体系
加强全科医学科建设,培养全科医生,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并在诊疗中开具全科处方,成为患者健康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在专科治疗中融入预防职能,增设预防亚专科门诊,如心血管科(心脏健康干预门诊)、肿瘤预防科(早筛早诊中心)、内分泌科(糖尿病逆转门诊)等,在治疗中融合风险评估、患者教育(如心梗术后患者的二级预防)等,提供多学科干预(营养、运动、心理治疗结合),推动专科医生参与疾病预防。
优化多学科协作机制
1.“全科、专科、公共卫生”三联协作平台。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职能,明确工作职责,参与传染病监测、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任务,建立协作平台,促进全科、专科和公共卫生部门的合作,形成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服务模式。
2.多学科联合门诊。推行多学科联合门诊,如:代谢综合门诊(心血管、内分泌、营养、运动医学)、老年痴呆预防门诊(老年医学、康复、心理科),肥胖症门诊(内分泌、遗传代谢、营养、心理、中医、康复),针对复杂疾病提供综合性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全面、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同时,建立多学科联合门诊质量控制系统,制定《跨科协作诊疗标准流程》。实施“首席健康管理师制度”,组建包含临床、公卫、营养等专家的健康管理团队。
设立区域性医防协同平台
1.推动跨机构协作。与疾控中心、社区医院共建“医防联合办公室”,统一管理区域传染病监测、慢性病防控(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标准化管理)。
2.强化应急响应单元作用。在发热门诊、感染科基础上,设置“平急两用”的公共卫生应急科室,定期演练突发公卫事件处置流程。
打造智慧医防融合中枢
1.医防融合数据平台。构建数据平台,整合疾病预防、临床科室与公共卫生数据,支持疾病预测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深圳“医防融合信息平台”通过AI(人工智能)算法,登革热疫情预测准确率达89%,提前2周启动防控响应。
2.部署智能健康设备。推广可穿戴设备家庭签约服务,开发多模态健康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预警健康风险。杭州某医联体通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5万名慢性病患者,急诊就诊率下降31%。建立AI辅助决策系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部署智能诊断终端,影像诊断符合率提升至95%。
创新多维协同服务模式
1.构建网格化健康服务体系。在社区设立健康驿站,建立“社区健康驿站、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学中心”三级服务网络。构建社区与医院的闭环服务模式,社区负责健康管理,医院提供诊疗服务,实现双向转诊。建立社区转诊绿色通道,社区筛查发现的早期病变患者可通过绿色通道直转专科,避免延误。同时,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生定期到社区坐诊,指导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开展高危人群管理。广州试点“15分钟健康服务圈”,配备移动诊疗车、智能药柜等设施,家庭医生签约率提升至78%。
2.发展数智化健康服务。发展“互联网+医防融合”,提供在线咨询、远程会诊、处方流转、健康管理等服务,推动医防融合的数字化转型。某省级互联网医院数据显示,线上服务使复诊患者时间成本减少68%,用药依从性提高43%。
医疗与预防的融合,不仅涉及科室结构的调整,更是医疗服务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推动科室功能的重构、服务模式的创新及技术能力的提升,通过构建一个预防、诊疗、康复一体化的全程闭环,实现从“医疗中心”向“健康枢纽”的根本性转变。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特别关注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及健康效益的综合评价等关键领域,持续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与预防整合服务体系。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邓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