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李振华治疗肾系疾病验方
应用没刺汤辨治痤疮
小儿厌食不妨试试推拿疗法
慢性胃炎的证型辨治
1
11 1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应用没刺汤辨治痤疮
 


□李红喜

痤疮属于中医学粉刺范畴,古代文献称之为肺风粉刺、面疱、酒刺等。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常用没刺汤(加减)治疗痤疮,效果显著。
高某,女性,24岁,反复颌面皮疹红肿疼痛3个月有余。
刻诊:患者面部多发毛囊性丘疹、脓疱,皮肤油腻、色红不鲜,心烦急躁,腹胀便秘,月经推迟,量少色暗,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性激素水平:睾酮(雄激素)1.05纳克/毫升,促黄体生成素(LH)48.20毫国际单位/毫升。
西医诊断:颌面痤疮。
中医诊断:粉刺(血瘀湿壅)。
治则:化瘀通络、燥湿散结、清热消疮。
方药:没刺汤。鸡血藤30克,浙贝母30克,知母9克,黄柏5克,黄芩15克,丹参15克,连翘9克,没药5克,皂角刺9克,秦艽9克。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用,每次200毫升,饭前温服。
按语:痤疮,中医始终将其病机核心指向一个“热”字——热毒瘀积于面,熏蒸肌肤,终成红斑、丘疹、脓疱之象,正如“面热之病,皆心肺脾胃积热所致”。
痤疮多由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肝郁化热所致。火热阳邪,其性炎上,多在上部,尤以头面为多见,热邪蕴结于颌面皮肤,导致气血壅滞,发为痤疮;热则气泄,气虚血瘀,瘀血阻滞,血瘀湿壅,使得痤疮难以消散,皮疹肿痛。女性痤疮患者可能和体内激素水平波动相关,导致月经不规则。对于严重的痤疮患者,一般治疗效果不佳的痤疮患者,月经不规律的痤疮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性激素六项的血液检验。
在没刺汤中,鸡血藤,味苦,性甘、温,归肝经、肾经,其苦泄甘缓,温而不烈,既能活血通络止痛,又能养血调经;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经、心经,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解热毒,治疗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火疮疼痛;知母,味苦,性寒,归肺经、胃经、肾经,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黄柏,味苦,性寒,归肾经、膀胱经,清热燥湿、解毒疗疮、苦寒沉降,泻火解毒力强;黄芩,味苦,性寒,归肺经、胆经、脾经、大肠经、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黄芩、知母、黄柏,苦寒直折,湿热寒降,亦是正治,配伍鸡血藤甘缓温通,以防苦寒化燥伤阴。
丹参,味苦,性寒,归心经、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配伍鸡血藤,养血通脉,活血调经。
连翘,味苦,性寒,归肺经、心经、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没药,味辛、苦,性平,归心经、肝经、脾经,散瘀定痛、消肿生肌,此药推陈致新,故能破宿血,消肿止痛,“为疮家奇药也”;皂角刺,味辛,性温,归肝经、胃经,消肿托毒排脓,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在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配伍没药,散瘀托毒,止痒定痛、消疮生肌。秦艽,味苦,性平,乃“风家润药”,舒筋络、清湿热,入手足阳明经,泄内热,防湿阻热结而胃肠湿热内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没药含挥发油、树脂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皂角刺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酚酸、三萜等,具有抗炎、抗凝血、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内乡县城关镇卫生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