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李振华治疗肾系疾病验方
应用没刺汤辨治痤疮
小儿厌食不妨试试推拿疗法
慢性胃炎的证型辨治
1
11 1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慢性胃炎的证型辨治
 


□王 付

气虚夹瘀型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崔某,女性,37岁,自述胃脘满痛反复发作5年有余,每次疾病发作多由劳累或持重而诱发,曾多次服药,效果不佳。半年前,患者在某医院进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红白相间,局部以白为主,并有充血水肿。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萎缩伴轻度肠化生。一个星期之前,患者病情加重,前来就诊。
刻诊:胃脘疼痛而胀满,痛有定处,遇劳则作,时有呕吐,饮食不香,神疲,四肢无力,大便时干时溏(溏则1天两三次,干则两三天1次),舌质胖,舌边略有紫点,舌下静脉怒张明显,脉沉涩。
辨证:中气虚弱、瘀血梗阻。
治疗:补益中气、活血祛瘀。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18克,桂枝9克,白芍18克,胶饴50毫升,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五灵脂12克,蒲黄10克,丹参15克。每天1剂,分3次服用。
二诊:以上方为基础方,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对症加减用药,累计服药120余剂,痊愈。
按语:患者胃痛日久不愈,极易耗伤正气,脾胃气虚,不能固摄血液于脉络中,血失气的推动而成瘀,属气虚血瘀病理特征,治当补气与祛瘀并举。方中黄芪、大枣、炙甘草,补益中气,益气有助于祛瘀;胶饴、白芍,补益气血,使气从血中而化生,并能固摄血液于脉络中;桂枝,温阳通络散瘀;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化瘀;生姜,调理脾胃气机,佐制补益不壅滞气机。诸药相伍,共奏益气祛瘀之效。

阴虚夹瘀型  (慢性萎缩性伴浅表性胃炎)

郑某,男性,62岁,自述患病已5年有余,近2个月病情加重。患者1个月前在某医院进行纤维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大弯部黏膜红白相间,且以白为主,局部呈弥漫性黏膜萎缩、变薄,伴肠化生,分泌物减少,蠕动迟缓,可见清晰的黏膜下血管网,诊断为慢性萎缩性伴浅表性胃炎。患者经西医、中医治疗1个多月,未见好转。
刻诊:患者因胃脘疼痛而拒按,痛处固定不移,饥不欲食,口干,咽燥,不欲饮水,大便干(三四天一行),小便略黄,舌红而干,舌下静脉怒张明显,舌边有轻微紫点,脉细涩。
辨证:胃阴不足、瘀血内生、经络失荣。
治疗:养阴和胃、活血化瘀。
方药:麦门冬汤(加味)。麦门冬100克,人参6克,半夏12克,粳米9克,丹参15克,蒲黄10克,五灵脂12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共5剂。每天1剂,分2次服用。
二诊: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口干、咽燥祛除,大便已好转,按原方继续服用5剂。
三诊:胃中饥而思食,诸症若失。患者继续服用80余剂,痊愈。笔者嘱咐患者注意饮食调理,起居要有规律,若有不适,按上方服用5剂即可。
按语:胃痛日久,暗耗阴津,胃络失濡,血行因之不畅而成瘀,单用滋阴之品则有妨祛瘀,仅用祛瘀之品又易伤阴血。因此,治疗时必须祛瘀活血与养阴并举。方中重用麦门冬滋阴生津,濡润胃络;丹参、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通畅脉络。其中人参与五灵脂相伍,贵在止痛,其用本为相畏,在慎用之列,但用其相畏之中有“补而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作用,以益气生新祛瘀。

血虚夹瘀型  (胆汁反流性胃炎)

汤某,男性,57岁,自述患病已有6年多,曾服用复方铝酸铋片、三九胃泰、中药(不详)等治疗,效果不佳。10天前,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红白相间,大部分以红主,胃小弯部黏膜以白为主,黏膜水肿,并有散在出血点,局部有陈旧性出血斑痕,十二指肠充血,胃内有胆汁瘀积,被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刻诊:胃脘疼痛,时隐时剧,夜间痛甚,嘈杂,心悸,头晕目眩,四肢无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淡,脉弱。
辨证:脾胃血虚、瘀血内阻。
治疗:补血益脾、祛瘀通络。
方药:当归散(加味)。当归15克,黄芩9克,白芍12克,川芎10克,白术15克,丹参12克,蒲黄10克,五灵脂12克,黄芪12克,炙甘草6克。共3剂。每天1剂,分3次服用。
二诊:诸证俱减。患者继续服药40余剂后痊愈。
按语:患者胃痛日久而虚,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血虚不能荣泽脉络而干涩,血行不畅而瘀阻,由此而变生血虚、血瘀病证。治疗该病时,补血易留瘀,反祛瘀易伤血,其治必当补血祛瘀并行。当归、白芍,补血生血,善治血虚;白术、黄芪、炙甘草,益气补脾胃,使补血药得气而化生;丹参、五灵脂、蒲黄、川芎,活血化瘀,与当归、白芍共用,补中有活,祛中有益;黄芩,清瘀中之热。诸药相伍,补血不留瘀,祛瘀不伤正,以达“血得补,瘀得祛,病证除”。

阳虚夹瘀型  (慢性萎缩性伴浅表性胃炎)

赵某,男性,48岁,自述患病已3年有余,屡用中药和西药治疗,服药期间症状减轻,胃脘舒服,但停药后诸证又现,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红白相间,大部分黏膜以白为主,并见丝状血管,黏膜中度萎缩,伴有轻度增生,被确诊为慢性萎缩性伴浅表性胃炎。
刻诊:胃脘痞满而疼痛,痛处固定不移,遇寒则痛甚,喜饮热食,脘腹畏寒尤显,大便不调,舌质较暗、苔薄白略腻,脉沉紧。
辨证:胃阳不足、寒邪内生、瘀血阻滞。
治疗:温阳散寒、通络祛瘀。
药方:桂枝人参汤(加味)。桂枝12克,人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丹参15克,蒲黄10克,五灵脂12克,元胡8克,大枣12枚,吴茱萸6克。共5剂。每天1剂,分3次服用。
二诊:上述症状均明显减轻,患者继续按上方加减用药4个月,痊愈。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萎缩面积缩小,部分腺体增生消失。
按语:胃病迁延不愈,极易引起中阳不足,寒从内生,寒主凝结,梗阻脉络,血行因不畅而成瘀,则变生诸证。人参、白术,补益脾胃、生化阳气;干姜、桂枝,温阳散寒、温经通络、调理中气;五灵脂、蒲黄、元胡、丹参,活血化瘀止痛。
现代研究表明,五灵脂等4味活血化瘀药能降低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液黏度,加速红细胞电泳率,并有抗凝改变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方中诸药相伍,共奏温阳散寒、活血祛瘀之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经方医药中心)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