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霞 高 丽 范雪燕
子宫内膜癌是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癌症,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但近年来年轻女性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密切相关,除此以外,绝经年龄≥55岁、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也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阴道不规则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最为明显的症状,一般为少量或中等出血。然而,不少女性容易忽视该症状,认为是月经血,是月经不调所致。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式通常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激素治疗、靶向治疗等。 近期,我院收治了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通过早期干预及精准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出院,现将其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病例分析
一名49岁的女性患者因“绝经2年后阴道不规则出血1年,加重3个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1年前阴道少量出血,持续约1天,量少,未在意,未检查及治疗;3个月前,阴道出血不止,量时多时少,其间可干净3天~7天,无腹痛及腰痛,伴轻微乏力,遂到我院门诊就诊。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子宫肌层增厚,回声杂乱,以前壁为著,子宫内膜非均匀性增厚,厚22毫米,其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考虑:1.子宫内膜增厚,建议诊刮。2.子宫腺肌症。几天前,患者住院行诊刮术,诊刮病理结果未回报时,患者签字出院。随后病理结果提示:子宫内膜腺癌,G1级。遂入院拟手术治疗。 既往史:患者既往无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约7年前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口服复方丹参片、美托洛尔片、氯吡格雷、硝酸异山梨酯、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治疗;无外伤史,约10天前因胃炎口服兰索拉唑、莫沙必利片、铝碳酸镁咀嚼片行药物治疗;无输血及献血史,无食物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随社会进行。 入院查体:外阴发育正常,阴道壁可见暗红色血迹附着。宫颈常大,光滑,质软,触血阴性,可见血迹附着。宫体前位,增大如孕2月余,活动度可,边界清,压痛明显。双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包块。
护理措施
基础护理要点 1.保持室内环境舒适。室温宜维持在18摄氏度~22摄氏度,湿度控制在60%左右。经常开窗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流通,同时叮嘱患者注意保暖,根据室温增减衣物。 2.指导并协助患者采取安全、舒适且符合病情需要的卧位。保持病房环境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噪声和干扰,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同时,将患者的常用物品(如水杯、纸巾等)放在患者随手可及的位置。 3.保持床单元整洁、干燥、平整、无碎屑。如床单元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应立即更换,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每1小时~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翻身时,注意采用正确姿势,避免拖、拉、拽。 4.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并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并鼓励患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早下床活动。早期活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力与耐力、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
伤口护理 1.务必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严格遵医嘱或按照护理规范,定期为患者换药。每次换药时,要注意观察伤口情况,包括伤口边缘的颜色是否苍白或者有无红肿、发热迹象,渗出量是否正常等。 2.敷料处理与引流管理。通常在术后24小时~28小时遵医嘱移除敷料。若置有引流管,需准确记录引流量及性质。 3.严格感染预防措施。加强手卫生依从性,严格执行手消毒。规范各类管道护理,妥善固定,防止牵拉、扭曲或污染,以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
心理护理 1.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提供情感支持。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主动、耐心与患者沟通交流。积极倾听患者的感受和诉求,理解其在疾病和治疗过程中体验到的焦虑、恐惧和痛苦,并给予情感支持。 2.加强疾病认知,增强治疗信心。清晰、通俗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分期、治疗方案、预期效果等,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帮助患者正确理解疾病进程和治疗目标,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引导积极应对,减轻心理负担。正确引导患者正视疾病,鼓励患者表达情绪,并提供应对策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中医特色护理 1.穴位贴敷疗法。将中药贴敷于特定穴位,以达到理气消胀、缓解肠胀气、促进肠蠕动及助消化等功效。常用穴位有神阙穴、天枢穴、中脘穴、手三里穴、足三里穴等。每次穴位敷贴时间为4小时~6小时,一天两次。 2.中药溻渍疗法。将中药药包敷于患处,发挥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常敷于下腹部。一天2次,一次20分钟~30分钟。
功能康复锻炼 1.低强度有氧运动。可选择散步,建议从每日10分钟开始,根据个体耐受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时间。 温和瑜伽/太极:选择无腹部挤压的姿势,以放松和柔韧性训练为主。运动时,避免过度拉伸或强力扭转。 2.上肢及核心肌群训练。可尝试进行轻柔的上肢活动,如坐姿抬臂、肩部绕环等,避免负重或剧烈运动。 3.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动作要领:收缩盆底肌(如憋尿动作),每次5秒,重复10次,预防尿失禁。
预防并发症 1.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指导并督促患者正确进行踝泵运动,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液瘀滞和促进血栓溶解,从而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进行踝泵运动时,指导患者平卧,下肢伸展,大腿肌肉放松,缓缓用力向上(朝向身体方向)勾起脚尖,保持3秒~5秒,然后放松。缓缓向下踩,脚尖指向远方至最大限度,保持3秒~5秒,然后放松。以踝关节为中心,双脚缓慢做360度环绕运动,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持续约3秒,完成后缓慢回到中立位并停留3秒。上述动作为一组,每日进行10次~15次。 2.预防肠梗阻。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腹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评估腹胀程度、呕吐及内容物情况,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表现。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避免长时间平卧。鼓励并协助患者早期床上活动,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按摩患者的腹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但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安全第一的原则。 3.预防感染。术前,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术中,充分的腹腔冲洗有利于减少细菌负荷,是预防术后腹腔感染的重要环节。术后,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固定,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定期换药,有助于减少感染风险。注意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折叠、扭曲。引流袋位置不得高于引流口,避免引流液反流导致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冲管和封管操作,严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待患者肠功能恢复后,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食高蛋白、低脂、易消化饮食。 本例患者在整个诊疗护理过程中,伤口护理、肠梗阻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是护理人员关注的重点。通过实施预见性评估、提供舒适化、精准化的护理措施和执行精准化干预方案,有效预防或早期识别了相关并发症,改善了患者预后(如减轻肠梗阻症状、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保障了患者安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许昌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