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四版:卫生文化
 上一版     
老马的西瓜熟了
父亲的向日葵
荷韵
岁月深处的节日文化
心里装满阳光
1
11 1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岁月深处的节日文化
 

——读三耳秀才《我们的节日》有感
□张勇

   平时我们所说的科普,大多指面向公众,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而传统文化科普,对普通读者来说还显得比较陌生。日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三耳秀才所著的《我们的节日》,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节日是我们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感受到的风俗民情,是我们的祖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日常生活仪式,时刻存在我们生活之中,这些还需要科普吗?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三耳秀才的《我们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精选了具有生命力、影响力较大、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7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该书循着时间的指引,以青少年当下的生活故事串起了这7个传统文化节日,辅之以“国潮风”的插画,巧妙编织成一幅生动、活泼的文化画卷,更加契合青少年的心意。从这个意义上看,阅读此书,就是一场节日文化漫游。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演进,农业社会渐行渐远,节日越来越淡化,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节日,甚至只能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传统文化节日,可能就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一点儿一点儿沉没于肤浅而感性的狂欢中,慢慢失去充满温情和传统文化深厚内涵的冲击感与震撼力。
    《我们的节日》通过赵小燕、李大力、钱壮壮、孙湉湉等青少年的视角叙事,以他们的眼睛去观察节日,用他们的语言去描述节日,顿时让厚重的节日文化可触可感。例如,书中对屈原投江的端午节的困惑、对春节层层深入的追问和探究,既保留了青少年的思维和语言特点,又自然而然引出了节日背后的文化意蕴,焕发出时代蓬勃的活力。
    传统节日文化以“主题”为模块,作者因势利导,创设了七大模块。每个节日模块有问有答,对话妙趣横生,既表现童言童趣,又体现节日文化随时代延续发展。
    《我们的节日》是一场节日文化的饕餮盛宴,这种“套餐式”设计,既有知识层面的领悟又有互动式的体验,通过谜语、手工或者小实验等形式,如元宵节的猜灯谜游戏、端午节的“五毒有藕”面食制作、重阳节的菊花诗诵读,文化传承脉络清晰。
    节日文化“日常化”的还原,也是该书一大特色。譬如,将七夕节牛郎织女的古老传说与现代“追星”现象的对比,让节日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将几个家庭共同赏月的温馨,融入中秋节团圆的氛围中。这种将“大传统”转化为“小传统”的写法,使祭祖、登高、赏月等习俗转化为青少年可感可知的生活经验。在这个全球化与数字化加速的时代,如何让青少年理解并珍视自己的文化根脉,作者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尤为可贵的是,《我们的节日》集趣味性、知识性、文学性和当下性于一体。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之根脉,同时现代文化又是传统文化之未来。书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有迹可循,譬如从李大力对端午节的疑问,到制作元宵节灯笼,再到“五毒有藕”的创意菜品,在古今对话中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书中不仅介绍节日习俗,还透过表象探讨中国人的时间观(春节)、生死观(清明节)、奋斗观(端午节)、家庭观(中秋节)等深层文化心理。
    这本书最打动人心之处,或许在于它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传统节日的真谛不在于固守某种形式,而在于创造属于每个时代的节日记忆。
    (作者供职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