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以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典型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甚至危及生命。 常见病因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为志贺菌属,属于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无荚膜,有菌毛。根据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的不同,志贺菌属可分为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和D群(宋内志贺菌)4种类型。 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志贺菌,通过污染手、食物、水、生活用品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感染。 临床特点 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一般为1天~3天,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7天。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轻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急性细菌性痢疾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体温可达39摄氏度左右,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随后出现腹痛、腹泻,腹痛多为左下腹阵发性绞痛,腹泻初为稀水样便,1天~2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天排便次数可达10次~20次,量少,常伴有里急后重感。体检可见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病程一般为1周~2周,多数患者可以自行恢复,少数患者可能转为慢性细菌性痢疾。 轻型(非典型):全身中毒症状较轻,体温正常或低热,腹痛、腹泻症状较轻,大便次数较少,每天3次~5次,为黏液稀便,无脓血,里急后重感不明显。病程一般为数天至一周,易被误诊为肠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转为慢性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多见于2岁~7岁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而肠道症状轻微或缺如。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休克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脑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昏迷、抽搐等,严重者可发生脑疝;混合型同时具有休克型和脑型的临床表现,病情最为严重,病死率高。 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细菌性痢疾,多由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低下所致。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和慢性隐匿型。慢性迁延型患者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伴乏力、消瘦、贫血等症状;急性发作型患者在慢性病程中,因受凉、劳累等诱因再次出现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但症状较急性细菌性痢疾轻;慢性隐匿型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粪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有炎症性改变。 诊断思路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曾与细菌性痢疾患者密切接触,或到过细菌性痢疾流行地区等。 临床表现: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等典型症状,或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全身中毒症状。 血常规检查: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可有贫血表现,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粪便检查:粪便外观为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这是诊断细菌性痢疾的重要依据。粪便培养检出志贺菌是确诊细菌性痢疾的“金标准”,培养时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新鲜粪便标本,尽快送检。 免疫学检查: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粪便中的志贺菌抗原,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可用于早期诊断,但特异性和敏感性不如粪便培养。 影像学检查:对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肠镜检查可观察到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炎症性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同时辅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般治疗 隔离:患者应进行消化道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后1周或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为止。 休息: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 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呕吐、腹泻严重者应暂时禁食,给予静脉补液。 抗感染治疗 抗感染治疗是细菌性痢疾治疗的关键,应根据志贺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喹诺酮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等。 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好等优点,是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首选药物。成人每次0.2克~0.4克,每天2次~3次,口服,1个疗程为5天~7天。儿童应慎用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影响骨骼发育。 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抗菌作用强,适用于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或过敏的患者,以及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成人每次1克~2克,每天2次,静脉滴注,1个疗程为5天~7天;儿童每天50毫克/千克~100毫克/千克,分2次静脉滴注。 磺胺类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唑,适用于轻型细菌性痢疾患者。成人每次2片,每天2次,口服,疗程5天~7天。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对症治疗 高热: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降温等)或药物降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腹痛:给予解痉止痛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但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腹泻:一般不主张使用止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但对腹泻严重者,可适当使用蒙脱石散等肠黏膜保护剂,以减少腹泻次数。 里急后重:可给予颠茄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支持治疗 补液:呕吐、腹泻严重者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轻度脱水者可口服补液盐;中度、重度脱水者应静脉补液,常用的液体包括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等。 营养支持:对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应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抗休克治疗: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给予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液体快速静脉滴注,同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防治脑水肿:给予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抗感染治疗:选用强效、广谱的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环丙沙星等,静脉滴注,剂量应适当加大。 对症治疗: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抽搐者,给予地西泮等药物止惊。 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疗程应适当延长,一般为2周~3周。也可以两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对症治疗:对于腹痛、腹泻严重者,可给予解痉止痛、止泻等药物治疗。 调节肠道菌群:给予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其他治疗:对于肠黏膜有明显炎症、溃疡的患者,可给予灌肠治疗,如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等药物灌肠,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预防措施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对患者的粪便进行消毒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7天,必要时给予预防性服药。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管理,防止食物和水源被污染。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及时清理垃圾和粪便,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免疫力低下者,可适当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在细菌性痢疾流行季节,避免前往疫区,减少感染机会。 (文章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