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青翠如黛听蝉声 |
|
□卜俊成 当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我翻开清代康熙年间文学家张潮的《幽梦影》,读到“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此生耳”时,那跃然纸上的文字,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大门,往昔关于蝉声的种种回忆,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 在那懵懂无知的幼年时光里,我对蝉声是满心厌烦的。那时,夏日的午后总是漫长而炎热。在乡下老家,堂屋内经常铺着一张芦苇席,我和堂弟总是慵懒地躺在上面。太奶则坐在一旁,她手中拿着一把打着补丁的蒲扇,不紧不慢地摇晃着,为我们驱散热气。然而,外面的太阳毒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蝉声也叫得震天响,搅扰得我心烦意乱,难以入睡。那聒噪的蝉声,仿佛被太奶手中的蒲扇捕获,又调皮地释放出来,一遍又一遍地在我耳边徘徊,让我对这夏日的午后充满了抗拒。 彼时的豫中地区农村,还是比较贫困的。可是,即便生活清苦,孩子们的天性依旧活泼好动。我们这些精力充沛的男孩子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总想着捉弄一番,而蝉,便成了我们的“目标”。每到夏日捉蝉便成了我们的一大乐趣。我们就地取材,从家里找出一根长竹竿,在它的一头,用绳子牢牢地固定上一节铁丝,然后将铁丝的另一端小心地弯成一个圆圈,再用纱布或塑料薄膜做成一个兜子,固定在圆圈上,这样一个简易而实用的捕蝉工具便诞生了。 我们各自拿着自己制作的工具,兴奋地跑到土岗上那片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下,开始捕蝉。捕到蝉后,我们就比谁的蝉叫声大,谁的蝉叫声小……最后,大家都哈哈大笑,玩得不亦乐乎。那清脆的笑声,夹杂着蝉的叫声,在夏日的田野上空久久回荡,那欢乐的旋律,在记忆深处轻轻回响,成为夏日里动听的乐章。 岁月如歌,时光匆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蝉声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初中和高中时期,学业虽然繁重,但是周末的时光是我们所期盼的。盛夏时节,我会在周末的午后,挟着一本心爱的课外书,来到树荫下。那浓密的树叶如同一把巨大的遮阳伞,为我挡住了一部分炽热的阳光,只留下一片斑驳的光影。蝉声依旧在耳边响起,可此时的我,却不再觉得它烦人,反而觉得这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困意袭来时,我便合上书本,躺下小憩片刻,让清风拂去一身暑气,让蝉声伴我安然入眠。在那悠悠的蝉声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忘却了生活的烦恼与学业的压力,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逍遥与自在。 后来,大学毕业,我步入社会,开始为了工作和生计奔波忙碌。生活的压力如同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曾经的闲情雅致也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我日复一日地在办公楼间穿梭,奔波在各种会议和工作任务之间,蝉声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的声音,与我再无关联。 然而,当我年近不惑,孩子们也渐渐长大,从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家事中抽身而出,内心深处那股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便如岩浆般喷涌而出。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欣赏古人的恬淡与自省,也重新发现了蝉声的美好。盛夏时节,再次听到那熟悉的蝉声,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这悠扬的蝉鸣,仿佛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它在提醒着我们,要放慢脚步,去品味生活的点滴美好。 人生之路,恰似一场漫长的旅程,从稚嫩的少年到成熟的中年,我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与磨砺,从对世界的懵懂无知到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从对名利的追逐到对内心的宁静,每一个阶段都留下我们深深浅浅的足迹。如同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所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样,少年时的我们,总是被无知的烦恼困扰,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忧愁满面。然而随着岁月的洗礼,经历的不断丰富,我们的心境也在悄然改变。人到中年,生活的诸多大事也渐渐归于平静,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变得更为开阔。曾经那些让我们焦虑不安的事物,如今已不能再动摇我们的内心。我们学会了从容地面对生活,洒脱地应对各种挑战,在喧嚣的世界中坚守内心的宁静。 盛夏的蝉鸣,是大自然动听的乐章,它在时间的长河中悠然吟唱,是我们品味人生、感悟岁月的重要方式。在这纷繁的世界里,让我们学会照顾好自己,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倾听蝉声,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去享受每一个当下的小庆幸,让心灵在这悦耳的蝉鸣中得到放松与慰藉,愉悦地度过每一天,让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