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一版:要闻
 下一版  
80余位小朋友组成的研学团来到中牟新区中医院,参加了“传岐黄 润童心”暑期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
“那一刻,只想先救人!”
周子才:用曲艺唱响健康
河南5市试点将56项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医保
全国首批经皮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术成功实施
国内首个心电图身份识别团体标准发布
1
11 1 2025年8月5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国内首个心电图身份识别团体标准发布
  本报讯 (记者常 娟  通讯员赵清蘅)7月31日,记者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获悉,《心电图身份识别团体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这是国内首个心电图身份识别团体标准,其出台意味着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步入规范化、高效化发展新阶段,将为国内外多领域身份识别工作带来新方法、新变革。
《标准》由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李中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主任李世锋团队提出,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和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联合起草,河南省标准化协会组织不同行业专家论证通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社保、医疗、金融、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但在人脸整形、损毁,或指纹损毁、指套造假等情况下,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DNA(脱氧核糖核酸)检查复杂、成本高、耗时长,如遇基因突变、同卵双胎等情况,则无法进行身份识别。心电图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心电信号(ECG)的生物识别技术,利用心电图机,通过活体个人体表描记心脏的每一个心动周期,记录心电活动变化的生物特征波形并将其作为特征点进行身份识别和认证,具有高度的个体差异性和成本低、操作便捷、不可造假、不可复制等优势。它可弥补上述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不足,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当前,心电图生物特征识别还存在波形边界位置无统一标准定义等问题。《标准》的发布,必将推动心电图生物特征识别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在各行各业的正确应用。早在2005年,李中健团队提出的“心电波形唯一性假说”,已推广至多个领域。其间,李中健团队累计发表相关专业论文30余篇,并荣获“心电生物特征身份识别卡”国家发明专利。
据李中健介绍,《标准》的出台凝聚了众多行业专家的智慧。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专家们对心电图身份识别的关键环节——包括数据采集、处理、特征提取均制定了详细规范。《标准》内容涵盖技术要求、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和多元化应用场景,为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指导和规划。
“《标准》的发布将加速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从‘个案和专业验证’向‘规模和广泛应用’的跨越,将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更便捷、安全的身份认证服务,开启身份识别新时代。”李中健说。《标准》的发布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会在司法鉴定、保险理赔、社保、医疗、金融、教育、交通、军事、宇航、航海、动物研究等领域广泛应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和安全保障。
此外,《标准》的发布还将有力推动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从人工识别向人工智能识别推进。各行各业可依据《标准》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