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民 苏 晨 赵晨莹
肺结节是现代医学概念,在中医学中并无对应的病名。因大多数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而影像学上可见的结节病灶为有形肿块,故常将其归类于“肺积”“痰积”“癥积”“积聚”“癥瘕”“痰核”等中医疾病范畴。《黄帝内经》首提“积聚”之名。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难经·五十五难》记载:“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肺结节病位在肺,故以“肺积”名之更为确切。《难经·五十六难》记载:“肺之积,名曰息贲……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圣济总录·积聚门》记载:“肺积息贲气胀满咳嗽,涕唾脓血。”文中所描述的临床表现、疾病进展与肺癌相似,这也符合一部分肺结节属于恶性病变缓慢进展的特点。 分型证治 肺结节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脏腑虚弱为本,痰瘀邪实为标。肺结节的病因有内外两端,内因为情志所伤、形寒饮冷、劳逸过度、禀赋不足;外因主要是感受六淫邪气、烟雾霾毒、电离辐射等。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人体脏腑功能受损,影响气血津液运行,从而产生气滞、湿浊、热毒、痰凝、血瘀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日久积聚于肺,导致肺结节。临床以湿热蕴肺证、痰瘀互结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较为多见。 痰湿阻肺证 症状:咳嗽或不咳,痰多,痰白清稀或稠厚成块,易咯出,常见于晨起或饮食后咳嗽、痰多,甚则喘促、痰鸣,胸闷脘痞,呕恶食少,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腻或水滑,脉濡滑或缓。 分析:因痰湿壅阻于肺,肺气不得宣降所致。痰湿阻肺证,以痰湿聚于肺络为主要病机,以燥湿化痰散结为基本治则,配伍健脾补肺疏肝行气之品。“阳化气,阴成形”,补气通阳,避免阴成形太过,行气化湿,痰湿散则结节消。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散结。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制半夏10克,陈皮(咳嗽明显者用化橘红)12克,茯苓30克,苏子10克,炒莱菔子15克,炒白芥子12克,甘草10克。 化裁:痰多者,加厚朴10克,苍术12克,以燥湿运脾;咳嗽剧烈者,加紫菀15克,款冬花15克,以止咳化痰;食积者,加炒神曲15克,炒麦芽15克,炒山楂15克,以消食化积;气虚多汗者,加党参30克,炒白术15克,仙鹤草30克,以益气补虚。 痰热壅肺证 症状:咳嗽或不咳,咯痰黄稠质黏或带血丝,咯吐不爽,渴不欲饮,面赤,或有身热出汗,口干而黏,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因外邪化热入里犯肺,炼液成痰,或有宿痰,复感风热,致使痰热互结,壅阻肺络所致。痰热壅肺证,以痰热聚于肺络为主要病机,以清热化痰宣肺为基本治则,配伍行气化湿散结之品。清热化痰,给邪以出路;行气化湿,祛聚集之源,消散痰湿之结。 治法:清热豁痰、宣肺散结。 方药:千金苇茎汤合温胆汤。苇茎(芦根)30克,薏苡仁30克,冬瓜子15克,桃仁10克,制半夏10克,竹茹10克,炒枳实10克,陈皮10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 化裁:痰多者,加桔梗12克,浙贝母15克,以消痰利咽散结;心热烦甚者,加黄连6克,栀子10克,淡豆豉15克,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炒酸枣仁15克,柏子仁15克,夜交藤30克,合欢皮30克,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30克,生牡蛎30克,生龙齿30克,以重镇定惊。 痰瘀互结证 症状:咳嗽或不咳,咯吐白痰或黄黏痰,面色口唇紫暗,眠差梦多,大便黏滞不爽,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舌苔白或白腻,舌下脉络瘀紫,脉沉弦(或涩或滑)。 分析:因情志不舒、饮食邪气、体弱气虚等造成气机不畅,气滞痰凝,脉络瘀阻,痰血壅结所致。痰瘀互结证,以痰瘀聚于肺络为主要病机,以祛痰化瘀为基本治则,配伍理气散结之品。活血化瘀散已结之瘀,化痰散结消已聚之痰,调畅气机助气血通达,共行散痰瘀结节之功,避免后续积聚。 治法:行气化痰、逐瘀散结。 方药:血府逐瘀汤。柴胡10克,赤芍10克,炒枳实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生地24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牛膝15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 化裁:咳重者,加干姜6克,五味子10克,以温肺散寒止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30克,淡竹叶6克,以清心利尿;心胸痛者,加丹参30克,檀香3克(后下),砂仁3克(后下),以活血止痛;气郁甚者,加香附12克,郁金12克,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10克,淡豆豉15克,以清热除烦。 肺脾气虚证 症状:咳嗽、咳喘无力,痰多色白,气短而喘,动辄尤甚,自汗畏风,神疲乏力,易感冒,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或薄白,脉沉细或细弱无力。 分析:因外感病邪、久病体虚等耗伤肺脾所致。肺脾气虚证,肺脾两虚为始动因素,合痰湿水饮等病理因素而成。脾为生痰之源,故以培土生金为主要治则,配伍祛湿化痰之品,使痰湿得散,结节得消。 治法:健脾益肺、扶正散结。 方药:六君子汤。党参30克,炒白术15克,茯苓30克,制半夏10克,陈皮(咳嗽明显者用化橘红)12克,甘草10克。 化裁:若情志不舒者,加柴胡10克,炒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香附15克,以疏肝理气;腹胀者,加木香10克,砂仁3克(后下),以行气除胀;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加附子10克,肉桂6克,豆蔻10克,干姜6克,以温肾健脾。 气阴两虚证 症状:干咳或不咳,面色无华,气短乏力,易感冒,盗汗,口干咽干,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 分析:由各种原因耗损脏腑气阴,气虚与阴虚征象并见,形体失充所致。气阴两虚证,因实致虚,虚中杂实,以益气养阴为主要治则,配伍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之品,标本兼治。 治法:益气养阴、补脾散结。 方药:沙参麦冬汤。沙参15克,麦冬15克,玉竹10克,甘草10克,白扁豆15克,桑叶15克,天花粉15克。 化裁:干咳明显者,加川贝母6克,苦杏仁10克,以润肺止咳;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15克,银柴胡15克,以清虚热除骨蒸;饥不欲食者,加石斛15克,山药30克,以健脾养胃;乏力口干者,加太子参30克,黄芪15克,益气养阴。 其他证型 在临床上,有一些肺结节者平时无症状,常常在体检或其他检查时被发现。对于无自觉不适而检查发现有肺结节者,可以根据舌、脉、面色、体型、大小便等,随证化裁,遣方用药,效果良好。笔者常用自拟方散结灵三号。 散结灵三号方:红花10克,桃仁10克,橘络10克,鸡内金10克,浙贝母15克,蒲公英30克,猫爪草30克。该方以活血化瘀之红花、桃仁,配伍橘络以理气通络,配伍浙贝母以化痰散结,配合解毒消肿之蒲公英、猫爪草以加强消散结节之力;佐以鸡内金,既可化坚散结,又可顾护脾胃。诸药同用,共奏理气活血、化痰散结之功。 化裁:脾虚便秘者,加黄芪15克,党参30克,生白术20克,以益气健脾通便;湿盛痰多者,加陈皮12克,法半夏9克,浙贝母15克,以燥湿化痰散结;睡眠差者,加炒枣仁15克,柏子仁15克,夜交藤30克,合欢皮30克,以养血安神。 外治及预防 内病外治 穴位贴敷:以散结药粉(如白芥子、细辛、干姜等)贴敷肺俞穴、定喘穴、天突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以温肺化痰、益气通络。 艾灸治疗:在背腰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进行温和灸,具有平补气血、补肺益肾、温阳散寒、化痰活血、宣散肺中结聚之气的功效。 针刺治疗:取肺俞穴、膻中穴、足三里穴、丰隆穴、太冲穴等穴位,以调理气机、化痰活血。 未病先防 避外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应避免和有害因素接触。对肺结节患者来说,防治的关键就在于顾护正气,从避邪气的角度来讲,应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油烟、污染的空气等。 节饮食:在饮食方面,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健脾化痰、润肺止咳功效的药食同源类食物,如山药、百合、银耳、雪梨等。正如《饮膳正要》中记载:“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意思是要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 畅情志: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黄帝内经》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保持心情舒畅,乐观豁达,可使五脏调和,气机通畅,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适劳逸: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动作舒缓,呼吸配合,能很好地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吕氏春秋·尽数》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坚持适度运动,劳逸结合,可使气血流畅,百脉调和,防止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积聚而引发疾病。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