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天麻钩藤饮临证新用 |
| |
□毛德西
天麻钩藤饮是当代医学家承古创新的典范,为现代著名医学家胡光慈先生所创,曾被收入《中医方剂学讲义》,足见其学术价值与临床疗效已获得公认。 天麻钩藤饮原方由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黄芩、桑寄生、茯神、栀子、川牛膝、益母草、夜交藤组成,以平肝熄风为主,善治肝风内动导致的头痛、眩晕等。方以天麻、钩藤为君药,平肝熄风;以石决明为臣药,重镇潜阳;佐以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益母草,活血利水;川牛膝,引药力下行;茯神、夜交藤,安神定志。诸药配伍,共奏平肝潜阳、清热安神之功。此后,上海高血压病研究所在原方基础上进行研究改良,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现代医学方法验证方剂的降压疗效。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用在天麻钩藤饮基础上化裁而来的天麻钩藤六叶汤。 天麻钩藤六叶汤仍以平肝熄风为基本原则,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具有降压、降脂、降糖的综合调节作用。方中最重要的两味药当属霜桑叶和杜仲叶。研究结果证实,这两味药对血压、血脂、血糖均有调节作用。因此,用杜仲叶代替杜仲,既能保留药效,又能取其质地轻盈之性。天麻和钩藤仍是常用之品,但是钩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取舍。 然而,高血压病属于循环系统疾病,笔者临证时常加入“冠心Ⅱ号方”(如丹参、赤芍、降香等),或加入“开窍四味”(如丹参、赤芍、菖蒲、郁金等),以冀改善心脑血管循环。此外,使用此方时药量宜稍大一些,如15克~20克,甚至可以用30克。因为其多用叶、花类药材,质地较轻,并且副作用较少,所以可以适当加大剂量。此方经多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那么,为何不直接用天麻钩藤饮或其改良版?这是因为在降压治疗中,笔者较少使用金石类药物,包括张锡纯镇肝熄风汤、建瓴汤中的生龙骨、生牡蛎、生赭石等。一方面,此类药物质地沉重,不易煎煮,煎出率较低;另一方面,可能引起胃脘部不适。当然,并非绝对不用,若遇恶性、重度高血压病,笔者仍会选用生龙骨、生牡蛎,因其对胃的影响相对较小。笔者过去也曾用张锡纯善用的赭石,但是煎煮后呈血色(三氧化二铁溶液)的药汤,观感不佳,故后来较少使用。如今,笔者在使用相关方剂时,常以龙骨、牡蛎加川牛膝、怀牛膝等变通使用,临床效果尚属理想。 天麻钩藤六叶汤在临床应用中有多种化裁,如天麻二叶汤、天麻三叶汤(桑叶、杜仲叶、银杏叶)、天麻四叶汤(桑叶、杜仲叶、银杏叶、罗布麻叶)。其中,罗布麻叶的选用,源于其在罗布泊发现的传说,当地民谚云“高血压不可怕,一天一斤罗布麻”。此处的“一斤”指鲜品,若用干品,20克即可,效果颇佳。 另外,血脂水平较高者,用绞股蓝效果不错。患者若为脑梗死伴高血压病,还可以加入“开窍四味”“开窍五味”(“开窍四味”加远志)、“开窍”六味(“开窍五味”加胆南星)等。 天麻钩藤饮从胡光慈创方到今日六叶汤的多种化裁,体现了中医药学术发展的生命力。中医药方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应用观察,认为天麻钩藤六叶汤治疗高血压病及相关疾病确有良效,并且因其药性平和、副作用少,便于患者长期服用。 然而,中医治病,贵在辨证。虽然有一定之法,但是无不变之方。我们临证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化裁,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系全国名中医,本文由李龙信、廉万营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