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青峡 刘 岩 文/图

刘国忠正在记录健康档案
他叫刘国忠,是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穴子仓村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村医。从最早的“赤脚医生”开始,行医已48年。2010年,他开始为全村1380余名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同时,这些健康档案都是他记录、抄写、更新的。 档案全部手写 用废60余支笔 前几年,刘国忠患了脑血栓、高血压病,并有后遗症。他的卫生室设在村委会的院内,有80多平方米,房间干净明亮,并配备有观察室、处置室、药房等,办公室的资料柜里面放着刘国忠的“宝贝”。这些“宝贝”就是全村1380余名常住居民的健康档案。随便翻开其中一份,首先看到是相关医疗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表、健康体检表、化验报告单等。 尽管刘国忠年龄大了,记录档案中的字迹都比较工整。“年龄大了,也不会使用电脑,建立健康档案只能依靠手写来完成。现在,我有脑血栓后遗症,手部有一些颤抖,只好右手拿笔,左手的食指顶着笔的上端,然后记录档案信息。”刘国忠说,担心写错字浪费表格,他总是先把采集到的信息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再抄写到表格上。 从2010年起,刘国忠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要求,开始为穴子仓村村民建立健康档案。由于他不会骑车,穴子仓村9个村民组分布在方圆20公里的范围内,他只能步行、挨家挨户采集村民的健康信息。加上年龄大了,出诊、随访不方便成了刘国忠遇到的新问题。刘国忠说,他用了大半年时间,才将大部分健康档案建立起来,他至少用废了60余支笔,而且每年都要更新健康档案。 生老病死 这里的档案全有体现 翻开这些村民的健康档案,可以看到档案内容都是手写的。谈及此事,刘国忠言语中透出自豪:“国家要求为村民建立档案,我不敢马虎,全村每一个村民的健康状况我都进行了详细记录,档案上记录着全体村民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健康状况、就诊、用药情况以及输血史等,健康体检表包括生活方式、脏器功能等信息。这些档案为俺积累了治病经验。”全体村民的健康状况已深深地刻在了刘国忠的脑海中,比如小孩该打防疫针了、老人该测血糖了……他都会及时提醒,甚至上门进行健康指导。 随着档案制度的建立,村中所有居民从出生开始,到儿童时期打疫苗、青年时期孕育、老年时期体检等所有过程,在健康档案中都会有所体现。“即便我不干了,这些档案还会留存下来。”刘国忠说着把手指向柜子角落的一小摞档案,声音沉重了许多:“这一二十份档案是已经去世的人的档案,再也不会添加内容了。” 健康档案摞起来足有一人多高 “穴子仓村共有村民1380名,65岁以上老人124人,高血压病患者59人,糖尿病患者22人,0~6岁儿童47人,预防接种对象63人,孕产妇18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5人……”问起穴子仓村公共卫生基本情况,刘国忠脱口而出。 为了进一步了解每一位村民的身体状况,刘国忠为该村1380名村民逐一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些档案摞起来足有一人高。“给人看病,来不得半点儿马虎。有了这些档案,可以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病情变化、用药情况等信息,就可以对症治疗疾病了。”刘国忠说,为了便于管理健康档案,他让会电脑操作的儿子把档案中的信息全部录入电脑,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