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远离慢性病 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让患者方便,让患者放心” ——新郑市人民医院人民路院区在行动
医院管理 应多一些换位思考
谈谈打假问题的“靶向治疗”
医生的人文关怀是无法替代的
以信息化眼睛盯住医疗质量
1
11 1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医生的人文关怀是无法替代的
 

□谭 嘉

 

    机器人医生为人类看病问诊正在由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变成我们触手可及的现实。人工智能与医疗的学科交叉融合所带来的种种变化令人鼓舞,或将对我们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重新定义医疗行业。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让人神往却又不无“畏惧”。不少人都在关心人工智能未来是否能够代替医生。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首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掌握的专业共识等庞大数据来自医生的临床实践,是医生智慧与思考的结晶。机器人医生是学习知识、搜集证据,而非创造性地产生新知。其次,医生诊疗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完全按部就班,“照章办事”而是要考虑更多的综合因素,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诊疗。人工智能可以为医生提高诊疗水平提供强大“外脑”,但不可能取代医生对患者瞬息变化的病情的密切观察,更不可能取代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
    医学是一门有温度的学科,其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医生看“病”,还看“人”。回顾医学发展史,从其诞生之初就包括对人类身心的全面关爱;人文关怀原本就是医学的本质属性。我们品尝过盲目推崇“技术至上”、人文关怀缺失的苦果。比如,有的医生看病时没说几句话,就埋头开一堆检查单,患者对此表示不满。冷冰冰的各种检查仪器让患者感受不到来自医生的慰藉,也加深了医患隔阂。当各种高、精、尖的检查仪器越来越代替医生的望、触、叩、听时,医生获得了更多的检查结果以帮助准确诊断,但也丢掉了给予患者精神慰藉和关爱的内生动力。医生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带给患者的力量,有时比药片和手术刀更有力。
    人工智能来了,技术进步了,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呼唤医学的人文精神。用心关爱患者,这才是医生无可替代的价值。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