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以信息化眼睛盯住医疗质量 |
|
□郭启勇 确保患者安全是医院运行和管理的永恒主题,而医院信息化建设能够大幅提高医疗安全和医院运行安全。在我们医院,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的医疗质量监管网络平台基本实现了对临床诊疗所有环节的监控,力求让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病例、每一个医疗行为。 举例来说,患者危重评分系统让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实时监控管理;用药闭环管理系统确保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患者、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和正确的给药途径等要素;对于低值医用材料管理,所有物资已建立字典库,没有在字典库的耗材不可能在临床应用;对于高值医用耗材管理,扫描条码与完成收费、入库与出库同步完成;医院感染监测、临床用血安全监控,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在线实时报告;围手术期全程闭环式安全管理实现“无纸化”,覆盖手术全程的医疗活动都将留下痕迹,所有的痕迹都会被储存在信息系统里。 利用信息化对诊疗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涵盖了“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事前”管理层面主要依靠医疗流程设计和程序控制,包括诊断的规范化管理,对会诊、交接班、查房等核心制度执行的流程控制,对医嘱执行与收费的流程管理,对重症、抢救、传染病、药品器械不良反应、医疗不良事件等医疗事件报告流程设计等。“事中”管理层面依靠对医疗行为过程的节点监控,并及时反馈给相关医务人员,形成良性循环。“事后”管理层面则依靠量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具体到“事中”管理层面,为了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我们医院建立了反馈式管理系统。以电子病历自动质控项目为例,每天凌晨,系统会开始对全部病历自动运行质量检查,再将检查发现的质控缺陷以短信形式发送到各级经治医师的手机上,提醒其及时纠正缺陷。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对医疗过程的即时监控,还能督促治疗实施者进行自我管理,以提升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保证患者信息安全也是信息化时代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医院构建了以患者信息安全为核心的网络架构,应用网络安全设备对数据访问进行控制,并实时监控网络及操作系统状态,采取多道防火墙保护患者的信息。 以数据安全为前提,对医疗大数据的应用也有助于保障医疗安全。通过对医生个人门诊工作量、科室住院工作量、科室住院治疗组工作量与床日数、住院费用与病种、住院诊断与费用、出院诊断、手术量与药品比例等方面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保证患者安全的建议。比如,通过医务人员工作量分析,判断医生是否对患者付出了足够的时间,从而保障医疗质量。 (作者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