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医药的发展 本报记者 李 季
中医学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曾经有过很多辉煌:从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到东汉最早发明用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的华佗,从中医针灸疗法到东汉时期张仲景创立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从宋代开始就在民间流传的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到明代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等,都是让人引以为傲的医学成就。
弘扬中医药的传统美德
2017年的最后一天,开封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齐洪喜对记者说:“今年,开封市中医药界文化宣传成效颇丰……” 一本《魅力开封·中医药专刊》阐释着齐洪喜的说法。2017年,开封市卫生计生委与开封市委政策研究室借助《中医药法》的颁布、国家领导人向世界卫生组织捐赠具有浓郁开封特色的针灸铜人的影响力,联合出版了《魅力开封·中医药专刊》,广泛宣传该市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绩,营造良好的中医发展氛围,凝聚中医发展合力,为建设“中医药强市”增砖添瓦。 “对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蕴藏,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弘扬,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强中医药工作者的自信心,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齐洪喜说。中医药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特别是运用整体观和系统论作为指导。中医认识健康、辨证论治、预防保健以及“治未病”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充分显示了其所具有的超前性和有效性。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提倡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重视平时保健、调理,关注日常养生的思想至今仍弥足珍贵。传承这种理念,对于增强群众的中医药共识大有裨益。 同时,要弘扬中医药传统医德。中医提倡“医为仁术”,强调一个“仁”字。“医为仁术”是对一个合格医者的道德标准定义,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对医学的定性,是对医学灵魂的高度概括。对于医者而言,所要求的就是对患者要怀有一颗仁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与患者的交流应在充满爱的氛围中进行,而不是没有表情的程序化诊治。“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中医药服务只有充分体现中医药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环境形象,才能使群众在诊疗环境、就诊方式、医患关系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而良好的服务。 因此,弘扬中医药文化,究其内涵就是用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进而为中医药的外延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中医药文化活动助推中医药的发展
在经济社会,任何事业都应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齐洪喜认为,建设中医药“名科”品牌应首先考虑。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和独到的诊治方法,是中医能够保持其活力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医机构应该着力打造自己的“名科”品牌,突出中医药在养生、预防、康复中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名科”品牌打造,走出一条“中医院以中医药收入为主导”的路来。发挥中医药文化助推区域发展的作用。中医药在群众中具有广泛的认同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中医药工作者应努力探索,使中医药真正成为破解群众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模式,让中医药在助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开封市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在过去的一年中,也凭借各自优势,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不久前,开封市中医院邀约30多位中医爱好者参观了由开封市中医院组织的中医药文化助康体验活动。这些中医爱好者均是来自该院各个病区的住院患者,其中不少患者是在家人的陪伴下来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护理志愿者的带领下,中医爱好者先后参观了怡康苑、中医养生大观园、院史文化长廊、智能煎药房、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门诊中药房及产品展示柜等特色院区,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此外,开封市中医院还安排了养生茶体验等一系列活动。该院护理部主任李颖表示:“此次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切实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工作,使广大住院患者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为群众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助康体验活动也将常态化进行。我们希望通过活动的开展,使住院患者了解中医药文化,了解养生、保健常识,了解促进自我康复措施,促使患者提升饮食管理、运动管理、情绪管理和助力康复的水平,在中医药文化体验中促进身体康复。”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中医急救表演队成立近一年来,也走在中医药文化宣传的第一线。他们进机关、进社区、进厂矿、进学校等,利用娴熟的中医药急救技术展示的机会,让群众掌握“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急救技术。这也促进了群众对中医药治病由“慢郎中”到“急先锋”的思想转变。 开封市中医院院长庞国明表示,多种多样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增强了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信任度,以文化软实力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