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头痛病因多辨证治疗须分外感与内伤
保和丸与乌贝散改成汤剂治疗胃食管反流
桂枝加桂汤疗怪疾
桂枝加桂汤疗怪疾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乙肝
烙治法合方药治疗咽部肿物
1
11 1 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头痛病因多辨证治疗须分外感与内伤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燕梅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刘洪峰

    头痛是中医的疾病名称,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症状。
    头痛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临证时,内科、外科、精神科、神经科、五官科等各科,均可能见头痛患者。就内科而言,外感时疾、感染性发热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偏头痛等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常见之。

病因病机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正常人则气血充盈,阴阳平衡,外无非时之气,焉有头痛?若六淫之邪外袭,循经上干或直犯清空;或痰浊、瘀血痹阻,使经脉壅阻;或气虚清阳不升,血虚经脉失养;或肾阴不足,肝阳偏亢等均可致头痛。其病因虽多,总之不离外感、内伤两类。
    一、外感头痛
    多由坐卧当风,或受寒冒暑而来,其中以风邪为主。《黄帝内经》有“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的记载。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临床上有风邪夹寒,阻遏太阳的;有风邪夹热,侵扰清空的;有风邪夹湿,风伤于巅的。湿困清阳,均可使脉络气血不畅而产生头痛。
    二、内伤头痛
    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为养。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病变及气血失调所致。
    1.属于肝者:多由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犯头部;或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而为头痛;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致头痛。
    2.属于脾者:多因饮食所伤,劳逸失度,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痹阻,痰瘀相结,脑失清阳,脉络失养而成。
    3.属于肾者:多由肾精久亏,脑髓空虚而致头痛;或因阴损及阳,肾阳衰微,清阳不展而致头痛;或因有气滞血瘀日久而致头疼;或因思虑过度,心脾受伤,气血虚损;或因久病,或因失血,致营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而致头痛。
    总之,头为精明之府,神明之主,内藏脑髓,而为髓海。机体诸精,上聚于头,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上注于脑,以滋养脑髓,活跃神机,维持机体的平衡。头痛的病位在头,涉及肝脾肾等脏腑,风火、痰瘀、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脉络闭阻,神机受累,清窍不利为其病机。

辨证施治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自觉症状,其原因多端,但临床辨证不外乎分清外感与内伤,证候虚实,以及注意病程的长短,疼痛的性质、部位等方面。
    一般来说,暴病、持续性剧痛多实,外感证多实,痰浊、瘀血多实;久病、病势缓或时发时止者多虚,内伤证多虚,其间每多虚实互见,如阴虚阳亢、正虚邪恋的证候。
    诊断时以脉、舌、色等合参。脉络阻滞在头痛病机中有主要地位,实证多兼用活血通络之药,虚证头痛当以调气血为主,临床见证复杂,当前后互参灵活运用。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诊见:头痛起病较急,身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引及项背,周身关节作痛,如遇风则头痛加重,口不渴,偶有咳嗽。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治则:疏风活络,散寒止痛。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组成:川芎30克,薄荷10克,荆芥12克,防风10克,白芷15克,羌活15克,细辛3克,甘草6克。
    加减:①根据疼痛部位适当加入引经药。头顶痛甚者,加藁本15克;两侧额角痛者,加柴胡24克,白僵蚕10克;痛连项背者,加葛根30克。②咳嗽明显、流涕清稀者,加杏仁12克,桔梗10克,前胡15克。③舌苔厚腻、腹中胀满、嗳气食臭者,加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各24克,槟榔15克。

    2.风热头痛。
    诊见:痛时亦有胀感,口渴,咽痛,或面红目赤,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
    方药:桑菊饮加减。
    组成:桑叶15克,菊花9克,薄荷12克,连翘15克,芦根10克,钩藤30克,金银花12克。
    加减:①咽痛明显者,加桔梗24克,生甘草15克,黄芩24克。②烦躁易怒、头痛且晕者,加龙胆草15克,川楝子12克,天麻15克。③津伤口渴、舌红且干、脉洪数者,加生石膏30克,天花粉15克。

    3.风湿头痛。
    诊见:痛时昏胀沉重如裹,肢体团重,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稍溏。舌白苔腻,脉濡滑。
    治则:祛风胜湿。
    方药:神术汤加减。
    组成:苍术30克,藁本21克,川芎24克,羌活18克,白芷18克,细辛3克,甘草6克。
    加减:①偏热者,加黄芩15克,黄连10克。②过于肥胖者,加苏子15克,茯苓30克,白芥子6克。③湿痰壅阻阳气,胸中气机闭塞者,加杏仁15克,枳壳24克。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诊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治则: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组成:天麻15克,钩藤24克,决明子15克,栀子10克,黄芩12克,牛膝15克,杜仲24克,益母草21克,桑寄生20克,夜交藤24克,茯神20克。
    加减:①肝热便秘者,加龙胆草24克,黄芩15克。②肝火过亢、大便干结者,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2.气虚头痛。
    诊见:头昏痛而有空洞感,劳则加重,卧则痛减,朝重夕轻,形寒少华,心悸气短。舌苔薄白,脉沉濡无力。
    治则:补中益气,升阳缓痛。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组成:党参35克,黄芪25克,白术24克,陈皮15克,柴胡18克,当归24克,升麻10克,甘草6克。
    加减:①腰膝酸冷者,加桑寄生30克,川断24克,补骨脂24克。②倦怠乏力、胃纳不佳者,加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各30克,木香15克。③脾虚水湿不运、口中发甜、舌淡润滑者,加茯苓30克,陈皮15克,半夏12克。

    3.血虚头痛。
    诊见:头痛且晕,目花,面色少华,心悸。舌淡,脉虚细。
    治则:补肝养血,育阴。
    方药:补肝养营汤。
    组成:生地15克,当归24克,白芍21克,川芎30克,菊花15克,陈皮12克,甘草10克。
    加减:①气血双亏时,用八珍汤加减。②血虚有热者,加丹皮15克,地榆10克。③阴伤不明显时,仅以血虚为主者,加首乌18克,熟地30克。

    4.痰浊头痛。
    诊见:头痛昏重,或偏于一侧,逢天阴时痛重,胸脘痞满,食欲呆滞,神倦懒言。舌肿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则: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组成:半夏15克,白术24克,天麻18克,陈皮15克,茯苓24克,甘草9克。
    加减:①看物旋转加重者,加泽泻24克,葛根20克。②痰郁化热显著者,加竹茹15克,枳实12克,黄芩15克。

    5.肾虚头痛。
    诊见: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则:滋养肝肾,填补下元。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
    组成:熟地24克,枸杞21克,沙蒺藜15克,芡实15克,山药24克,桑椹24克,菟丝子3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8克,菊花10克。
    加减:①肾虚阳衰者,虚实之证,加肉桂15克,附子6克。②舌苔白腻润滑,阳虚水泛,水饮上逆而作痛者,上方去枸杞、菊花、芡实、桑椹,加附子6克,茯苓24克,白术21克,桂枝15克。③舌红口干、心烦不寐,偏于阴虚火旺者,加知母12克,黄柏15克。

    6.瘀血头痛。
    诊见: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者,夜晚加重。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组成:赤芍24克,川芎3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24克,甘草10克。
    加减:①兼有痰火、郁热较重者,加苏子18克,黄芩15克,大黄12克。②胃肠积滞、壅阻不化者,加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各30克,鸡内金24克。③头痛顽固、经久不愈者,加全虫10克,白芷24克,细辛3克。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