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苏轼、沈括的医学研究成就 对研究宋代传统医药学发展有重要价值
茵 陈
现存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曾国藩和他的“鱼鳞癣”
春季养肝 相“食”而动
1
11 1 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茵 陈
 

□李爱军

    茵陈在古代叫“因陈”,意思是“因旧苗而生”。因为根潜伏在地下,第二年旧根又会发出新芽,所以叫“因陈”。茵陈是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说起茵陈祛湿退黄,民间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相传在东汉末年,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无力,人亦消瘦。一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看病。华佗见病人得的是黄疸,皱着眉摇了摇头表示无能为力,并告诉病人,眼下还没有找到医治这种病的药和办法。听到此话后,病人只好失望而归。谁知半年后,华佗路遇病人,见他变得身体强壮,精神焕发,大吃一惊,急忙问他是哪位先生医治好了他的病。那人回答说他没有请先生看病,只是因为家中揭不开锅,靠挖野菜食用,维持生活,没想到病就好了。
    华佗不相信,便和他一起去看那野菜,原来那野菜是青蒿。华佗就想,难道青蒿能医治黄疸?于是,华佗就试着用青蒿给黄疸病人下药医治,连续试用几次,病人食用后没有一个病情好转。华佗是个细心人,就去找那人问他食用的是几月的青蒿。当那人说他食用的是3月的青蒿时,华佗马上想到,可能因3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青蒿才有药效。于是,第二年春天,华佗就在3月间采挖了许多青蒿,试着医治黄疸病人。结果这一次,医治一个,好一个。
    后来,华佗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些,等到来年,再次进行了试验,并逐月把青蒿采来,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食用。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医治好黄疸病人。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分,华佗便把能入药医治黄疸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把长老的青蒿取名叫茵陈蒿。后人为了记住茵陈能医治黄疸,还编了顺口溜流传至今:“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陕西、山西、安徽等省。春季幼苗长到6~10厘米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习称茵陈蒿。
    该药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之功效。本品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为治疗黄疸之要药,常与栀子、黄柏、大黄同用,可治疗小便短赤之阳黄;与茯苓、猪苓同用可治疗黄疸湿重于热者;与附子、干姜同用可治疗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宣运之阴黄;与黄柏、苦参、地肤子同用煎汤外洗可用于湿热内蕴之风瘙隐疹、湿疮瘙痒等症。
    现在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并有解热、保肝、抗肿瘤和降压等作用,煎剂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作者供职于郑州广安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