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轻的中医师多一些实践机会 □孟长海
相传,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在被处决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而不敢收下此书。华佗只好忍痛,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这个情节总是令无数人感慨:要是华佗不死,要是这本书不被烧掉,中医发展得该有多好啊! 这种情况表明,人们往往把医术的高低寄托于一些人,或者把医术传承寄托在一些典籍上,这似乎是中医的特点。时至今日,在中医药事业大繁荣的环境下,依靠名医撑局依旧是中医发展的核心。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名医,中医还能存在吗? 名医是中医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现象 名医是中医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现象,而且名医又往往与“老”字结合起来,成为中医行业的特色。很多人把名老中医看成行业的顶峰,如有人认为“中医这个行业不错,越老越值钱”。 在门诊上,判断一位中医师医术高低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看他的病人有多少。没有病人,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其治病疗效不好,没有良好的口碑,病人对其医术不认可。对于经常有病人求诊,而且病人越来越多的中医,说明其治病疗效好、医术好、口碑好,能够得到病人的认可,其将来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名医。所以,名医是与病人的数量多有一定关系的,不看病成不了名医,病人少也成不了名医。这说明中医必须长期从事临床工作,而且治病疗效要好,才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 应多给年轻中医实践机会 目前,一些治病水平高的名医,总能以治病疗效好让病人信服,其中有老中医,也有不少年轻的中医。按照常规来说,年轻人成为名医应该是常见现象,缘何现在成名的年轻的中医不多呢?原因有几方面:一是技术不精。没有学习、掌握好中医理论,导致辨证不准、用药不准,疗效不好。二是临证经验少。近几年来,我仔细研究了一些年轻中医、民间中医的现状,感觉只要给予其临证机会,他们在治疗疾病时就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可以得到病人的信任,而且他们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比如在名老中医云集的环境下,许多年轻的中医在名老中医圈外找寻到了发展空间,如在农村、社区。这些地方的名老中医数量少,患者多,常见病、多发病相对来说比较多。这样许多年轻的中医就有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也能够积累诊疗经验,从而逐渐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如今,青年大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中医学基础知识,也经过了系统、规范的中医培训,具备更多的灵感和良好的接受能力,对科学技术具有良好的运用能力,只要给他们实践的机会,他们就可能成为好中医、名中医。 积极创新中医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现行的中医教育和临床模式,有一些地方是亟待改进的。一方面,中医学生的实践机会少。中医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时间长了,不进行临床体验,就会遗忘。另一方面,年轻的中医缺少临证的机会。不临床,没有运用中医思维独立为患者看病,年轻中医如何提升治病能力呢?三是重要的中医理论掌握得不扎实。 我认为,创新中医教育模式,一方面,不要强调年轻的中医学习多少理论知识,而要结合临床实际,引导学生掌握实用的中医知识;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比如让中医药大学里的学生接触中医药、做临床,只有多实践,才能营造积极学习中医的氛围。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