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娜
俗话说,“四十以后病找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但是,如果这种重视过了头,也会自寻烦恼、病由心生。 刚过50岁的许女士,以前只是轻微的胃部不适,可是两年前她的一位同事因胃癌去世后,让许女士对自己的胃病产生了恐慌和怀疑。许女士总是担心自己的病可能会转变成胃癌。前些时间,许女士自觉食欲不振、胃部有明显的灼烧感,更疑心自己是得了胃癌,更加紧张和恐惧。 许女士立即去医院就诊,经检查后被诊断为胃窦炎。许女士从医院回来后,仍疑虑重重,此后走遍了全市各大医院,要求彻底地把身体状况搞清楚。她还对照自己的症状,反复查找医学书籍,尽管每次医生都告诉她不是胃癌,但是仍改变不了她的“自我诊断”。许女士甚至怀疑是医生误诊,也担心是医疗器械没能检查出她的“病”。许女士整天生活在“胃癌”的阴影下,既不能安心上班,也无法过正常的日子。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理专家周梦煜说:“像许女士这样没病找病的现象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实际上,这是一种叫作疑病症的心理障碍。”据了解,这类患者通常过分关心自身的健康问题,总怀疑身体某些器官出现了异常,尽管检查不出什么严重问题,但是仍认为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并由此整天心烦意乱。疑病症患者大多是脑力劳动者,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比较优越,对疾病不良联想常大于疾病本身。他们通常会反复检查身体,有些患者还买了医学书籍,查看相关资料,把身体的一般症状与某些严重疾病对号入座,整日自寻烦恼而不能自拔。 周梦煜提醒,疑病症的症状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疼痛,约占患者总数的2/3,部位可在头部、背部等处,患者对疼痛的描述比较含糊。中老年人所疑心的疾病主要有3类,第一类是心血管系统疾病,较常见的症状有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对血压的担忧等;第二类是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吞咽困难、泛酸、口腔异味、腹部胀气和腹痛等;第三类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对排尿功能担忧比较多见。周梦煜强调,疑病症患者有时可能会伴发真正的躯体疾病症状。如果患者有新的症状出现,应彻底检查,以防延误治疗时机。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