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淋病与淋证的区别与治疗
中医诊治肝癌验案
阶段用药治疗中风
神经病与精神病是一回事吗?
健康访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崔公让:观手指,识痛风
1
11 1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阶段用药治疗中风
 


□李心甫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急,症见多端,变化迅速,病势重、病程长,病死率、伤残率很高。中医的中风涵盖了西医的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认真研究中风的发病机制,结合西医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变化特点,和西医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最新成果,总结出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分阶段用药治疗中风。

急性期
重视气的固脱,善用补气药
    中风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是判断缺血性中风或者出血性脑中风。门诊或住院患者应做急症的常规处理,密切观察心跳、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早做脑CT,判断是缺血性或是出血性脑意外,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多少,以及脑血管意外患者外科手术指征。有外科手术指征的患者应立即转神经外科施行手术治疗。
    中风患者内科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治疗中风的优势。辨证要点为首辨中经络和中脏腑:中经络一般无神智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见神志不清而病重。其次是辨闭证和脱证:中脏腑的主要症状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神经检查有阳性体征,根据正邪情况有闭证和脱证的区别。闭证和脱证均为危重病证,治法不同,临床必须分清楚,以便制定正确的抢救方案。
    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主要症状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痉挛,根据有无热象,分阴闭和阳闭。阳闭有热象,如口赤身热,气粗,躁扰不安,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阴闭多表现为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脱证病势严重,都有神志不清症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失禁,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微弱绝。

    闭证和脱证是有区别的,但两者可以并见,又可互相转化。闭证治疗不及时或误治,或正不胜邪,元气散脱,变为脱证。脱证经过治疗,症状逐渐消失,正气渐复,祛邪外达而病情好转。一般情况下,闭证以开闭祛邪,治标为主;脱证以固脱扶正治本为主。闭脱互见者,要权衡主次,标本兼顾。
    中风的根本病因是内伤积损,元气亏虚,气血瘀阻,常涉及心、肝、肾、脾以及经络、血脉。中风急性期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常伴有意识障碍,在使用西药脱水、降压、保护脑细胞药物同时,也可选用清开灵、醒脑静等中药静脉滴注。
    阳闭可用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进行鼻饲。同时,阳闭有腑实证候者,可用大承汤煎剂鼻饲或灌肠,荡涤肠胃有形之物,釜底抽薪,邪去正安。阴闭则应豁痰息风,辛温开窍,急用苏合香丸温开水化开灌服(或鼻饲),以温开透窍,同时可灌服涤痰肠。
    脱证可用参附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常规2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15分钟1次,1天三五次,注意总的输入量。颅内压高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输液总量。同时可鼻饲独参汤或参麦汤。回阳救逆,收敛外散之元气。“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既是脏腑功能的表现又是脏腑活动的产物。中风病急性期,尤其是中脏腑的气脱之证,治疗上特别重视气的固脱。
早期
用活血化瘀、虫类药及针灸治疗
    中风大致分为急性期、瘫痪期、功能恢复期。目前临床上可以借助CT技术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血栓的形成位置及范围。但是,急性期和瘫痪期因患者个体差异而难以划分。笔者根据临床对脑血管意外病人的观察,脑血管意外发生3~7天后,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稍微平稳,即可视为瘫痪期。
    对于脑血栓形成,西医认为早期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可以降低病死率、伤残率,提高疗效。但是,由于溶栓的严格条件限制及造成出血的副作用,使该方法的推广受到限制。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早期应采取活血化瘀法,特别是活血化瘀类药物与虫类药物配伍使用,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方剂可用通窍活血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活血药用桃仁、红花、生地、郁金、三七、血蝎、当归、赤芍、延胡索等。针对风邪入络的特点,适当选用搜风之虫类药,如乌梢蛇、全蝎、蜈蚣、地龙、蝉蜕、水蛭等。
    中风早期,针灸、介入治疗对于减轻伤残程度和缩短恢复功能期很有作用。取穴:百会穴、四神聪穴、风池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太冲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刺法:初期宜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后期宜用补法。每天1次,主穴选三五个,配穴选两三个(要注意上下、左右、健侧患侧穴位配对)留针30分钟。有条件者可应用子午流注原理确定针刺时间。10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可以停针5~7天,一般需五六个疗程。在针刺的同时可用红外线灯照射。
功能恢复期
重在补肝肾、调脾胃、益气通络
    中风病人在急性期、瘫痪期之后,多有口眼歪斜、肢体瘫痪、流涎、语言不利等后遗症。“内伤积损”,肝肾阴虚是根本原因。在中风后遗症功能恢复期,治疗的重点在于滋补肝肾,调理脾胃,益气通络。肾主水,藏精,通脑;肝主疏泄,藏血,主筋;脾主肌肉,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肾水足,滋水涵木,肝气得充,筋膜得养,故可加快形体功能的恢复。方剂选用人参养荣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补阳还五汤。在诸方中重用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玉竹、黄精、枸杞、制首乌、杜仲、补骨脂、桑寄生、续断、鹿胶、阿胶、紫河车等药物。由于疗程长,为便于患者服药,多使用胶囊或丸剂,如人参再造丸、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
 (作者供职于重钢总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