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应多渠道发力
公立中医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任重道远
专家汇聚新郑,共话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同质化”——首届“新郑中日胃、结直肠癌精益诊疗工作坊教学研讨会”召开
善用经方治愈顽疾
1
11 1 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应多渠道发力
 

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应多渠道发力
□郑 颖

    为了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更好地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和中医药产业,2018年新时代中医理论传承创新西湖峰会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国医大师王琦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全国省级以上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和有关著名学者在会上讨论并形成共识,认为新时代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应多渠道发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中医理论是中医学千年来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结晶,是中医药繁荣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把握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基本规律,在传承中求创新、谋发展,在创新中续传承、显特色,是当今中医药事业所面临的首要的、最为紧迫的战略任务。
    第二,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健康需求日益增加的大环境下,中医理论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传承不够到位,创新没有聚焦,缺乏对中医理论原创优势的研究,缺乏基于当代中医临床实践的系统理论总结研究,对核心理论的现代诠释和科学研究不够深入等。
    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把握新时代这一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着力开展中医理论体系传承创新全面系统研究,同时要注重传承的原创性与延续性,以及创新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坚持中医理论研究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第三,中医理论创新发展应遵循“三自”方针,即中医理论当自信,继承创新要自觉,制定规则以自立。建议建立符合中医思维、具有中医特色的标准规范,通过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实践,实现中医理论的传承创新和繁荣发展。
    第四,研究中医理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并举。要面向临床立足应用,致力于应用中医药优势技术解决群众健康难题,并在指导临床应用的基础上提升中医理论指导应用实践的能力,尤其注重对重大疑难疾病、中医优势病种、慢性病防治规律的研究,着力提升理论对临床与科学研究的指导价值。
    第五,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理论的传承创新。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坚持中医理论主体性、再生性、发展性、时代性、先进性,鼓励学科交叉,促进学科碰撞,采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开展研究,提炼新的研究思路,谋求新的发展机遇。
    第六,中医理论研究要以学科平台为载体,加快学科平台建设步伐。建议成立国家级研究中心与分中心,加大国家和省级中医理论传承创新基地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打造中医理论重点研究所(室),设立全国协同创新中心等。同时完善政策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新时代中医理论传承创新新格局。
    第七,中医理论研究质量评价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适合中医药研究的评价标准,引领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学术研究。建议尽快启动“中医药著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推广应用。
    第八,中医理论发展要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加大中医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引进、充实、完善中医理论研究队伍,实施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倡议尽早制定落实中医理论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一批中医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后备人才。
    第九,鉴于中医理论研究团队力量薄弱,以及专门从事中医理论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数量不足,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加强中医理论研究的力量,每年选择三五个中医理论研究专题进行针对性的协同攻关研究,并争取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