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补阳 提高机体免疫力 □邢 闯
灸法者,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当人类知道了用火之后,便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火不仅给人温暖,也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 原始人在以火取暖、烧烤食物时,受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并且当身体某一部位产生疼痛时,以烧灼之法来治疗疼痛,特别是因寒冷而致的疾病也得到缓解。在用火的过程中,他们在身体某些部位发生烧伤或烫伤后,意外地发现某些疾病减轻或消失,从中不断积累经验,产生了灸法。 灸法最早记载于《左传》。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侯有疾,医缓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膏之上,肓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据晋代杜预注解,“攻”指的是灸,“达”指的是针刺,说明当时灸疗已被使用。隋唐时期,灸法最为盛行。唐代已有专职“灸师”之称,灸法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灸法有针所不及、药所难能的疗效,不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均适宜,对现代医学所说的功能性、器质性疾病都可以治疗,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诸科疾病均有独特的疗效。 艾草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故又被称为“医草”。艾草有温经、祛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灸药结合起源于隔物灸,是指将中药与灸法融为一体的治疗方法,是在施灸部位的皮肤上撒上一层中药粉末,然后在药物上置垫姜、蒜、葱等物品施以艾灸的一种方法。灸药结合之法,极大地丰富了灸疗的内容,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突出辨证用药、分型施灸的原则,治疗范围从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扩大到疑难杂症,展示了灸药结合的功效与优势。 中医认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6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督灸可以有效增强人体阳气。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的决定因素。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 阳气不足,细胞的生命活动衰退,所以表现为萎靡懒动,脉象沉细无力;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管,所以脉象沉细无力,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督灸时,把艾、姜、中药作用于督脉上,通过督脉的综合作用激发协调诸经,发挥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抗御病邪、调整虚实的功效,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要学会利用自然界之阳和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在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借用自然界旺盛的阳气,通过督灸,补充振奋机体的阳气,以达到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 (作者供职于南阳市第八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