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药在健康扶贫中一显身手 本报记者 李 季
8月30日,河南省健康扶贫3年攻坚行动暨健康扶贫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推进会在驻马店市平舆县召开。健康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工程,任务重,难度大,而慢性病等疾病的治疗费用比较高,是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的重要病种。然而,对于一些慢性疾病,中医药治疗不仅费用低,还可以达到“治本”效果。因此,鼓励群众看中医、吃中药,提高他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度,加强中医药体系建设,并将中医药治疗作为健康精准扶贫的有力“推手”,让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016年,经国务院同意,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办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在贫困地区优先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人员配备。 据开封市第二中医院院长王永刚介绍,从去年至今,他多次前往该院定点帮扶乡镇提供健康扶贫服务,收集到多个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病例康复或者症状有所改善的案例。“在我们对接的扶贫乡镇中,我接触到一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他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度比较低,有的人甚至认为中医药治疗不会有什么效果。”王永刚说,他积极推荐这些患者尝试并接受中医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很多贫困患者发现中医药治疗一部分慢性疾病不仅费用较低,还可以达到“治本”效果,还有对一些疾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比单独的西医治疗效果好。有一部分贫困患者通过坚持中医药治疗后,恢复了生活、生产能力,逐步摆脱了贫困状况。 开封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穆宏地告诉记者,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表明,慢性病发病率与当地防治体系的完善程度有着密切关系,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具有特色优势。然而,令穆宏地担忧的是,在作为农村中医药“服务龙头”的县级中医医院里,中医类别医师的比例偏低,中医在县、乡级基层医院中的力量薄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希望以贯彻《中医药法》为契机,更加充分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发挥中医药在我国慢性病防治体系中的优势作用,为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扭转目前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现状。 开封市中医院院长庞国明表示,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优势,在基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发挥好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能有效减轻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就医负担。 在实践中,河南省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让中医药在健康扶贫中一显身手。首先,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健康扶贫项目中的县级中医医院建设进度,加大对县级中医医院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帮扶力度,新建一批基层中医馆,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方便基层群众和贫困户就近使用中医药,享受中医药服务。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开封市卫生计生委组织“中医药健康扶贫—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暨适宜技术学习对接”培训班。开封市中医院专家详细介绍了医院目前开展的62项中医适宜技术,来自贫困村的基层卫生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与意愿填报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学习意向表”;开封市中医院对参加培训的人员选报项目进行了梳理、对接。同时,培训班还讲解常见病推拿疗法、针灸疗法和中医外治法等,对中医药适宜技术进行推广。目前,开封市将根据基层人员所选适宜技术,统筹安排人员进行学习、培训,进而提升贫困村中医服务能力。 其次,优化中医药服务流程。平舆县的贫困群众在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就医,享受“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便捷服务。医院开设健康扶贫窗口和绿色通道,加强对贫困户的中医医疗救助,并提供优先服务;组织医务人员深入贫困家庭开展义诊巡诊,为贫困家庭送医送药;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提升贫困户自我防病能力;开展合作医疗、大病保险报销、民政补助等扶贫政策宣传活动,做到贫困家庭人人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