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监测不能只看患者生命体征 □常 娟
“麻醉药从发明产生到现在已有一个多世纪,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的过程,就是通过麻醉药作用于大脑使患者失去意识,从而配合外科医生做手术这样一个过程。但是,麻醉药是如何施加于大脑起作用的?在这期间大脑麻醉的深浅程度又是怎样的?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掌控。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好,麻醉医生对患者的控制就会非常好。”近日,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常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主任王英伟表示。 近年来,脑科学研究方兴未艾,但受监测手段的限制,全世界神经科学和麻醉学领域都很关注麻醉药物如何施加于大脑,麻醉的深度对患者预后有哪些影响等问题。 调查发现,在通常情况下,术后患者会出现疼痛、认知低下、恶心呕吐3类情况,特别是老年人,这些情况更明显。据报道,手术以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紊乱的概率达30%。“这成为长期困扰临床的一个问题。”王英伟分析,这可能跟手术应激反应,包括跟麻醉药用了多少,存在着一些相互的关系。 “目前,全世界麻醉医生对于麻醉药可控性的把握一般是基于大家比较熟悉的对患者生命体征的把握,而没有真正根据患者的脑电活动。但是,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用生命体征来判断麻醉深度不完全可靠,而深入研究麻醉药和脑电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大脑皮层和皮层以下中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来把控麻醉深度可能会更有效、更可靠。”王英伟表示,这样说,在于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是间接性的判断,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区,而脑电活动是更直接的判断。 王英伟举例说,以现在使用的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为例,它是利用数字化改变来判断脑电活动的,但仅依靠一个数字变化还不够,因为脑电活动不光有顶部、颞部,还有枕叶、额叶等其他部位,需要靠全脑的数字化判断才更为准确。但是,现有技术尚未达到这个高度,期待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