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完备的古医方书——《普济方》
久病成医的乌梅先生
华佗与麻沸散
乌梢蛇
持脉有道疑是仙
1
11 1 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持脉有道疑是仙
 

持脉有道疑是仙
□安济生

   明时松江(今上海)名医姚蒙,精太素脉,“言人生死每奇中”,对贫困患者,常常给予方药不要酬金。当时的江南巡抚邹来学有病召姚蒙医治,姚蒙欲辞不去,被强迫带去。
    至官署,邹来学高坐不为行礼。姚蒙则目光直视做发呆状,也不作声。邹来学伸手令诊脉,姚蒙却不动地方。邹来学忽然明白,招呼姚蒙坐之。姚蒙为邹来学诊毕曰:“大人根器(指阴茎)上别有一窍,常流污水,对否?”邹来学大惊:“此吾之隐疾,事甚秘,汝何以知?”姚蒙曰:“以脉得之。”
    邹来学始露出笑容,谢而求方。姚蒙说:“不须药也,至南京即愈。”又说:“今日初七,待十二日可到。”邹来学遂行,待十二日抵达南京,竟死。此事《奉贤县志》《松江府志》均有记载。
    姚蒙仅凭切脉就能说出“大人根器上别有一窍,常流污水”,并能断其死期(巡抚无礼怠慢,姚蒙存心不告之),确实神奇。诚然,自扁鹊言脉以来,切脉确实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法,脏腑盛衰、气血虚实以及某些病证大致可以通过切脉显现出来。《黄帝内经》记载:“微妙在脉,不可不察。”《难经》记载:“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徐春甫说:“脉为医之关键。”这些都申明了诊脉的重要性。
    当然,前提是持脉有道,具备精深的诊脉功夫;所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过是功夫未到的托词而已。阅读现代名家医案,对脉象诊察最细致者,首推蒲辅周先生。《蒲辅周医案》记载:“……脉寸浮数,尺沉细,左关弦细数,右关沉细数。”
    诊脉虽然重要,但它不是万能的,更不可能包诊百病,许多病证是摸不出来的。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