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一版:要闻
 下一版  
2016级全科医生进行综合急救能力模拟展示
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推进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工作 张伯礼院士工作站在该院揭牌
全省6家医院获评2018年度国家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
患癌老人术后二十年再回医院
医生说话请尽量直白和通俗点儿
精准疗法,让糖尿病治疗事半功倍 ——访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专家杨营军
1
11 1 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精准疗法,让糖尿病治疗事半功倍 ——访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专家杨营军
 

本报记者 丁 玲

人体内分泌系统管理、参与调节人体代谢、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生理活动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诸多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在我国,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老年病科主任杨营军说,要解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病痛,精准治疗是最佳选择,个体化的精准疗法让糖尿病治疗事半功倍。
基因检测,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转化医学、大数据和精准医学的发展,为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控走向个性化精准化提供了可能。
据杨营军介绍,所谓糖尿病的精准治疗,就是对相应的药物代谢酶、转运体、靶点进行检测,从而预测患者使用哪些药物以及药物使用多大剂量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或避免其使用昂贵却不敏感,或剂量不合适的药物。
70岁的吴老先生原来一直口服用二甲双胍片、吡格列酮分散片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但近来血糖值居高不下,频频出现头晕、心慌、胸闷等症状。为查找原因,杨营军为其进行了基因检测。
吴老先生的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其对磺脲类药物靶点较敏感,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降糖药物次敏感,预期疗效好。杨营军建议吴老先生改用格列美脲、阿卡波糖药物治疗。一周后,吴老先生空腹血糖值降低,头晕、心慌、胸闷等症状明显缓解。
杨营军说,基因是人们自身携带、终身不变的“密码”,不受病程、发病原因等条件影响。只需检测一次,每次采静脉血约3毫升,就可以根据检测结果,为患者提供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要做到精准防控糖尿病,从基因的角度了解自己,挖掘自身是否携带糖尿病的易感基因,进而实现提前预知糖尿病,则是根本措施。此外,通过糖尿病基因检测,人们除了能够预测遗传风险,还能够获得准确的个性化指导方案来预防糖尿病。
三大法宝,遏制糖尿病足
众所周知,比糖尿病更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
除了运用基因检测精准治疗糖尿病之外,杨营军带领的医疗团队,在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方面也成果颇丰。来自郑州的李女士就是受益者之一。
10年前,因家族遗传等原因,40岁的李女士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长期服用降糖药,后来陆续出现手足麻木、走路“飘飘然”、双下肢发凉等糖尿病并发症。两个多月前,李女士右脚出现溃疡,久治不愈。听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有治疗糖尿病足的特色技术,苏女士来找杨营军治疗。
经过综合评估后,杨营军采用糖尿病足湿性愈合疗法,每天给予清创、换药,联合降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治疗。半个月后,李女士右足溃疡愈合。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杨营军和团队成员潜心研究改良了3种有效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第一,湿性愈合法。应用特殊敷料及药物覆盖在糖尿病足溃疡上,使创面始终保持温润状态。在溶解坏死组织,抑制细菌繁殖的同时,还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使溃疡早日愈合。第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法。将患者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其缺血坏死的下肢内,使其逐渐分化并形成新的毛细血管和组织,从而达到治疗下肢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足的目的。第三,针对下肢狭窄严重的患者,可应用球囊导管进行扩张和血管腔内旋切术治疗,使血管保持畅通。该方法无手术切口、创伤小、恢复快,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此外,杨营军提醒,糖尿病病程达5年以上的,有40%的概率会患糖尿病足。为了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对于已出现下肢跛行、疼痛以及皮肤颜色发暗的糖尿病患者,最好进行256层CT血管成像或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及时了解下肢血管狭窄程度,早诊早治。

专家简介

杨营军,主任医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老年病科主任,河南省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郑州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擅长内分泌系统疾病、老年性疾病及疑难杂症治疗,尤其擅长糖尿病及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规范化治疗,在甲状腺、肾上腺、内分泌性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内分泌相关性疾病诊治方面颇有建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