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四版:卫生文化
 上一版     
秋分后的乡村
“灰犀牛”正向我们袭来
祖父留给我的礼物
黄河之水天上来
丁心科:心怀热忱 多为患者办实事儿
西洋参泡水可滋阴补气
玉竹瘦肉鸡脚汤补肺胃又养颜
1
11 1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灰犀牛”正向我们袭来
 

“灰犀牛”正向我们袭来
——读《灰犀牛》有感
本报记者 常 娟 文/图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网络上那些所谓“拆书帮、讲干货”之类的社群那么火爆了,因为有一些书适合快速看。比如《灰犀牛》。我用了两周时间,就把整本书看完,甚至又快速浏览了第二遍,还是有不少收获的。
    什么是“灰犀牛”?这是一个在“黑天鹅”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概念。“黑天鹅”是极为罕见、影响较大且不可预见的意外事件,比如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非典、禽流感等)、地震等。通过“初历危险”效应,“黑天鹅”类事件对人的冲击成倍放大。作者梳理了“黑天鹅”案例后发现,很多所谓的“黑天鹅”事件,其实早有清晰的预兆,只是这些预兆被人们主动或被动地忽视了,最后导致事件发生,作者给这类事件起了一个类似的名字“灰犀牛”。
    所以,所谓“灰犀牛”就是那些几乎百分百会发生,且必定造成一定影响的潜在危机,比如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未及时修缮、医疗卫生机构存在感染疏漏未适时查漏补缺等。悲哀的是,你明明知道这个危机,在很长时间里,它一直给你警示信号,或许只需要一个很小的动作就能解决,但却一直被你有意或无意地视而不见,直到最后你已经无法阻止了,眼睁睁地看着它爆发。
    你可能会问,怎么可能有人这么笨,已经知道危险在那儿,还不躲开?可是事实上,能成功躲过“灰犀牛”的人凤毛麟角。我想大概有两个因素在阻止人们躲避。
    第一是拖延症作祟。比如做一件事情时,很多人都有过惰性思维,想着时间还早,可以等到最后期限再躲避也不迟。但“灰犀牛”事件有个特点,起步的时候速度很慢,等我们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就已经躲不开了。想象一下,一头犀牛从远处笔直地向你冲击的场景。
    第二是觉得躲避的代价更大,因为有的时候,很可能你不是在面临一个“灰犀牛”,而是立于“犀牛群”中,面临的“灰犀牛”有很多,甚至有时候,躲过这头“灰犀牛”,就要撞上另一头“灰犀牛”,这需要有能力及时做出选择。
    可悲的是,当这两个因素放到一个组织(比如国家、单位等)上时,因为种种效应,效果再次放大了。比如“公地悲剧”效应,如果一项资源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那么每一个人都会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枯竭。其实,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都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表示无能为力,从而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恶化。
    所以,我和作者一样对多数人能否躲避“灰犀牛”表示悲观,但我们可以做的是,抽出时间好好想一想自己的“灰犀牛”是什么,列出清单找到它。因为我们本来就知道它的存在,只是平日里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找到它,然后去正视它,分析它,制定策略,立刻行动消除它。如果有人说,他身边没有“灰犀牛”,那我可以打包票,要么是他没用心发现,要么是他因为害怕而掩饰, 因为“灰犀牛”是不可能不存在的。
    所以,我们要承认危机的存在,定义事情的性质,分清轻重缓急;得意时,要站在顺风处,盯紧远方,跳出“当前”,提早审视未来。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