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医政医管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辨治外周静脉疾病两则
常用推拿手法之八
肾癌的介入治疗
应用生姜泻心汤防治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制
治疗肥胖相关性肾病
1
11 1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辨治外周静脉疾病两则
 


□王 冰  王武亮 许长宝

 案例一
    孙某,男,76岁。患者右小腿肿胀疼痛20天,曾因前列腺肥大在当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右小腿肿胀、疼痛,在当地行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采取药物(所用药物不详)治疗后,疼痛缓解,但仍有明显肿胀不适。
    诊查:右小腿胫骨上段至足踝处肿胀,呈非指陷性,皮色发暗,青筋裸露,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理化检查:自带右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提示右下肢股浅静脉及髂静脉血栓形成。因患者为老年男性,脾肾亏虚,水谷不得运化,痰浊内停于脉络,血脉瘀阻生热而致诸证,证属湿热瘀结型,热重于湿。
    中医诊断:股肿(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宜清热祛湿,理气化痰,活血化瘀。
    处方:自拟赤芍甘草汤加减。赤芍60克,当归20克,金银花30克,玄参30克,陈皮20克,两头尖12克,大黄9克,薏苡仁20克,甘草10克。共10剂。水煎服,每天1剂。
    嘱咐患者勿采取热敷、按摩等治疗手段,抬高患肢休息,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二诊:服用10剂中药后,患肢肿胀明显减轻,舌质红、苔黄腻,热势仍较重,辨证同前,守方不变,加重大黄用量为15克,泻下湿热。
    三诊:患肢肿胀已经明显减轻,查舌质暗红、苔黄厚,热势渐退,辨证同前,在上方中加用茜草、泽兰以凉血和营,加用水蛭血肉有形之品,破血逐瘀。
    治宜:清热祛湿,理气化痰,活血化瘀。
    处方:赤芍60克,茜草20克,泽兰20克,当归20克,金银花30克,玄参30克,水蛭20克,陈皮20克,两头尖12克,薏苡仁20克,大黄15克,甘草10克。共10剂。水煎服,每天1剂。
    四诊:患者肢体肿胀基本消失,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无须服药,嘱咐患者日常生活穿弹力袜进行保护,以预防并发症出现。
    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祖国医学的瘀血流注、瘀血、肿胀、恶脉等。笔者认为其发病之本为脾肾阳虚,气血虚弱,疾病之标为湿、热、瘀。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将此病分为3种类型。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多选用赤芍甘草汤、参苓白术散、二陈汤、补阳还五汤等方药辨证治疗。患者脾肾亏虚,痰浊内停于脉络,血脉痰阻生热而致诸证,证属湿热瘀结型,热重于湿。以赤芍甘草汤加减治疗。
    方解:赤芍凉血化痰,当归养血活血,二者合用,可凉血、养血、化瘀为君药,金银花、玄参解毒凉血,助君药凉血化瘀之效,陈皮辛行苦泄,性温通行入脾经而又芳香醒脾燥湿而治生痰之源。正如朱丹溪所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笔者在治疗静脉功能障碍性疾病中,也特别强调“行气”,并加重陈皮等理气药物,疗效显著。两头尖现代药典记载:其辛,热;有毒。归脾经。可祛风湿,消痛肿。常用于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骨节疼痛,痈肿溃烂。笔者在两头尖的运用上有自己的看法,认为既然古人可以用之治疗喉痈、溃疡类疾病,那么对湿热性疾病应该同样适用,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及临床观察,疗效佳。两头尖有解毒消肿、祛湿化瘀、舒筋活络之功效,是机体的调节免疫剂。药理学实验也表明两头尖皂有抗肿瘤、抗炎、抗惊厥、镇痛和抑菌作用。大黄活血化痰,泻热祛湿,甘草为使,调诸药。全方有清热祛湿,理气化痰,活血化瘀之用。
案例二
    张某,男,37岁,患左下肢肿胀伴溃疡3年余。患者于5年前因双下肢肿胀,在当地医院检查双下肢静脉血管彩超检查显示:双下肢广泛静脉血栓形成,给予溶栓类药物治疗(具体不详)。近3年来,逐渐出现双下肢内踝处皮肤颜色变暗瘙痒,抓挠后创面溃破久不敛口,滋水淋漓,双下肢肿胀,朝轻暮重。诊查左下肢和右下肢肉踝处各有一处5厘米×4厘米及5厘米×3厘米的溃疡创面,创面脓腐,渗液较多伴有异臭,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此患者为陈旧性静脉血栓患者,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水液停聚于下,泛溢于肌表,郁久化热,热盛肉腐,肌肤失养所致,证属湿热下注。诊为股肿合并臁疮(淤积性皮炎伴下肢静脉性溃疡)。
    治宜:内外合治。
    处方:赤芍甘草汤加味。赤芍60克,茜草20克,泽兰20克,陈皮20克,萆薢20克,防己15克,水蛭20克,土茯苓30克,甘草10克。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同时给予疮疡外洗方熏洗湿敷,用淘米水配制1%~2%的明矾溶液2000毫升加入黄柏60克,黄连60克,石榴皮60克,椿根皮60克,艾叶60克。每天2次。
    二诊:用药7剂后,双下肢肿胀已有减轻,但仍有困重感,创面已经开始敛口并干燥,肉芽组织新生转红,异臭大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效守前方,继续服用10剂,每天1剂。
    三诊:用药10剂后,患肢肿胀基本消失,疮面已缩小至壹元硬币大小,但足靴区局部皮色暗,皮损周围皮肤质硬,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涩,属血瘀证。上方减萆薢、防己、土茯苓,加用薏苡仁30克,蛤蜊20克以助健脾祛湿,软坚散结之力。
    治宜:凉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赤芍60克,茜草20克,泽兰20克,陈皮20克,薏苡仁30克,水蛭20克,蛤蜊20克,甘草10克。共10剂。水煎服,每天1剂。继续应用疮疡外洗方外洗,嘱咐其洗后采用绷带缠敷以促其愈合。
    按:臁疮是发生于下肢经久不愈的溃疡,常继发于下肢静脉功能障碍性疾病,关于臁疮历代医家均有较详尽的论述,《疡医心得集》记载:“臁疮者,生于两臁,初起发肿,久而腐烂或浸淫瘙痒,破而脓水淋漓……”以小腿下部内外侧溃疡,经久难愈,愈后不久又溃为特征,故又称为老烂腿。在治疗中,笔者认为首先要辨清阴证或阳证,整体调整与局部治疗相结合,配合应用中药煎汤外洗等外治法,较单纯内服中药治疗效果佳,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对于有水疱糜烂,渗出明显者宜采用有收敛燥湿止痒的药外用。该患者为湿热下注之证,以清热祛湿,化瘀通络为法,药用赤芍甘草汤加减治疗。方解:茜草、赤芍凉血化瘀,祛退利水,萆薢、防己、土茯苓、泽兰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水蛏破血逐瘀,诸药配伍,相得益彰。本案中,除了内服中药以外,还采用中药煎汤熏洗湿敷。7剂后,患者双下肢肿胀已经明显减轻,创面干燥并开始有新生肉芽组织生长,其效果之佳,非单内服中药所能及。在臁疮外洗自拟方中的黄柏、石榴皮、椿根皮、艾叶诸药相和,可起到祛湿、止痒、收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它们都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三诊时,患肢肿胀基本消失,但局部暗褐色色素沉着,皮损处皮肤质硬,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涩,属血瘀证。上方减萆薢、防己、土茯苓,加用薏苡仁30克,蛤蜊20克以助健脾祛湿,软坚散结之力。中药煎汤外洗处方不变,继续配合内服中药,患者服用10天后,双下肢仅有轻度肿胀,伤口愈合良好,最后嘱咐其采用缠敷疗法或穿医用弹力袜以善其后。笔者认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稳定期的患者,日常生活穿医用弹力袜,可以有效地改善静脉回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