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医政医管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辨治外周静脉疾病两则
常用推拿手法之八
肾癌的介入治疗
应用生姜泻心汤防治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制
治疗肥胖相关性肾病
1
11 1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肾癌的介入治疗
 

□张建好  韩新巍

   肾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多为恶性,临床上常见的肾恶性肿瘤主要为肾细胞瘤及肾母细胞瘤。肾细胞瘤又称肾癌,高发年龄为50岁~70岁,男女比例为2∶1,肾癌早期往往缺乏临床性表现,约30%的肾癌患者在诊断原发肿瘤时已有转移灶,另外30%~40%的患者术后一年内出现复发、转移。
病 因
    肾癌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流行病学家曾进行过大量调查,发现以下因素可能与肾癌发病有关:吸烟、肥胖、职业(与镉接触的工人,钢铁工人和石油工业工人等)、高血压病、糖尿病、输血、放射、相关药物、食物等。此外,慢性肾病长期透析治疗的患者也是肾癌的高发人群。
临床表现
    肾癌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肾癌典型的“三联征”表现为血尿、腰痛和肿块。但目前由于CT、超声技术的普及,早期肾癌检出率提高,典型的“三联征”现已少见,多数患者仅出现上述症状的一项或两项,然而任何一项的出现都标志着疾病已经发展到了晚期。
    全身症状:约有1/3的患者伴有全身症状(即肾癌的肾外表现),如发热、高血压、血沉快、贫血、肝功能异常、激素水平改变、肿瘤标志物升高等,这些全身症状不仅可作为发现肾癌的线索,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诊 断
    诊断肾癌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肾癌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肾动脉造影常可提出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CT、MRI(磁共振成像)等,超声主要用于体检,可以发现临床无症状,尿路造影无改变的早期肿瘤,但需结合CT和MRI诊断。CT对肾癌的确诊率高是目前诊断肾癌最可靠的影像学方法。MRI检查对肾癌诊断的准确率与CT相仿。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或PET-CT检查一般用于晚期肾癌患者以便能发现远处转移病灶或用于对进行化疗、靶向治疗或放疗患者的疗效评定。
治 疗
    肾癌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但因肾癌起病隐蔽,诊断时已有25%患者失去手术机会,特别是对中晚期肾癌已有局部或远处转移的患者,临床上缺乏有效治疗措施,中晚期肾癌的肿块体积较大,血供又极为丰富,浸润范围较广,手术切除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术中出血量也较大。常规的放疗、化疗、激素及免疫治疗对肾癌的疗效有限。如无法进行外科切除手术,可进行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术:
在局麻条件下经股动脉穿刺,置入鞘管导管,将超选择性地放置于肿瘤供血动脉,并在此进行化疗药物的灌注以及栓塞颗粒填塞。灌注的化疗药物可在肿瘤局部达到高浓度,从而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运用栓塞剂栓塞肿瘤血管,让肿瘤没有养分供应,以达到“饿死”肿瘤的效果。
    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有局部消融治疗、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等,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于影像学技术对肿瘤靶向定位和引导,采用局部物理损毁方法杀灭肿瘤的一种治疗方式,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等。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是将具有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放射性125I粒子根据患者肿瘤的立体形态,用一套特殊的器械,像“布雷”一样,把放射性粒子直接放置到肿瘤内部。通过粒子中发射的伽马射线杀伤肿瘤,从而达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效果。
肾癌介入术后的并发症
    栓塞后综合症是肾癌介入栓塞常见的术后反应,症状可持续2天~5天,因肿瘤组织坏死反应、无菌炎症所致。化疗栓塞前后预防感染,深呼吸锻炼及术后的一般对症治疗即可缓解症状。此外,因术中化疗药物的运用,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因个人体质及化疗药物种类的不同,每个人的术后反应是不一样的,当出现副作用时可给予药物对症支持处理。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