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心脏病,你能分清吗? 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心身医学二科 王章元 李 强
在平时的医疗活动中,我们总是见到突然感到心前区不适、胸痛、心慌、呼吸急促、头昏、焦虑的患者。患者在症状发作时惊恐不已,往往首先考虑心脏病,进而反复去医院急诊科或心血管内科就诊,但总是无法解决心脏病的问题。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看一看如何区分真假心脏病。 杨先生,中年人,是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半年前因工作及经济压力出现紧张情绪,易急躁,发脾气,常与家人争吵,心烦,坐立不安,伴有睡眠质量不佳,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白天不论劳动还是休息,经常出现发作性心慌及躯体不适症状,躯体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有时候左侧胸口出现发作性疼痛、心慌,感觉闷痛不适,呈游走性,有时向腹部放射,自觉像气体一样游走,症状严重时患者常有濒临死亡的感觉,并感到呼吸困难。杨先生认为是心脏病,为此经常在疾病发作时服用速效救心丸,但效果不佳;曾反复拨打120,被救护车送至急诊科治疗。 为了治病,杨先生住进了心血管内科,做了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偶发房性早搏;又做了心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未见明显异常。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杨先生出院了,但仍然间断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慌、胸闷、呼吸不畅症状,并因心前区不适症状多次在急诊科及心血管内科按变异性心绞痛、心律失常等进行治疗,有时到医院后数分钟症状自行缓解,有时输液后半小时症状完全消失。 杨先生症状改善后返家生活或工作,病情时常波动,在家服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效果不佳,仍反复心慌、胸闷。 有一天,一位急诊科医生建议杨先生去精神科门诊看一看,被杨先生断然拒绝。但是,杨先生考虑到每天去急诊科“报到”的痛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准备“转场”! 3个月前,杨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精神科门诊。精神科医生详细问诊,为他做体检,并详细查看了他的病历资料及检查结果,最后诊断为焦虑症。精神科医生耐心地对杨先生进行了精神、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建议进行抗焦虑药物治疗,并定期进行行为、心理治疗。1个月后,杨先生的心前区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在家中也能正常睡觉了,再不去急诊科“报到”了。经过3个月的门诊治疗,杨先生坚持服药,定期进行行为、心理治疗,未再出现心前区不适症状,工作与生活恢复正常。 在综合医院门诊中,有一部分患者出现焦虑症状的时候往往按心血管疾病治疗,但患者进行检查未发现明确的心血管疾病证据或不能合理解释患者症状的阳性检查结果;患者在综合医院门诊治疗暂时有效,但疗效不能持久,病情不稳定,为此反复检查、换药,导致病情延误及医疗资源的浪费。其实,在综合医院门诊中,一部分所谓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是焦虑症患者,或二者共存。焦虑症有哪些表现呢?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或体验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焦虑症的焦虑症状必须是原发性的。如果是继发于高血压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 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是一种以反复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环境,具有不可预测性,没有特定的诱发因素。发作时患者往往有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症状,并常有濒死、恐惧、心慌、胸部憋闷、肢体发抖、恶心、头昏、头晕等痛苦体验;发作突然,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患者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起来。发作后,患者往往诉说终生难忘,害怕下次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指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伴有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患者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恐惧、担心。 不论急性焦虑发作还是广泛性焦虑障碍,二者出现时患者常常伴发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头晕、呼吸困难、反复大小便、手抖出汗、皮肤异常等,而这些症状中往往让患者恐惧的是类似心脏病的不适症状及体验。 在综合医院,因对焦虑症缺乏足够的了解,接诊医生往往只关注患者躯体不适症状的检查与治疗,忽视可能存在的心理疾病,导致漏诊及误诊,最终患者病情改善不理想,往往成为综合医院的“老病号”或者疑难杂症患者。 因此,当存在上述症状的时候,患者和综合医院医师要换个角度重新考虑问题,对焦虑症做到尽早发现、甄别。要将患者及时转诊到精神专科医院或者心理门诊进行有效治疗,早日使患者解除痛苦,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花费,节约医疗资源。 现在,对于临床中的真假心脏病,你分清了吗?
临床心身医学二科团队简介 团队技术力量雄厚,现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治医师及主管护师9名;有心理治疗师3名;有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10名;有正念训练师17名。团队所有工作人员都接受过正规的心理治疗培训,擅长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失眠、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等的诊断与治疗。团队根据不同个体制定科学规范的药物、心理、物理治疗及社会技能康复训练方案,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为出院后康复期患者提供延续性医疗、护理服务,让患者接受全程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