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同事向中国医生深鞠一躬 本报记者 史 尧 通讯员 李燕杰
3月10日上午,中国援赞比亚第22批医疗队副主任医师郭国校像往常一样在医院查房,突然一位华人跑到他跟前说:“您是医疗队的郭主任吧?谢谢您!你们真是好样的,是你们救了我同事的命,谢谢您!”然后向郭国校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患者把生命交给我们,我们一定不负重托,竭尽所能。”郭国校回答,并开始向这位同胞介绍起患者入院时的情况。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是赞比亚的法定节假日。正在休息的郭国校突然接到队长赵海源的电话:“郭主任,有位华人,腹痛4天……”从队长的语气中,郭国校感觉到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没有多想,他迅速起床,为急诊做准备。 在队长的统一指挥下,会诊组迅速集合,普外科副主任医师郭国校、医学影像科主治医师于庆、医学影像科主治医师尹晓翔、消化内科主治医师郭二涛、麻醉科主治医师闫增,开始通过微信视频对患者进行会诊。 患者是中国矿业公司的一名员工,4天前饮酒后突然上腹部疼痛并向全腹扩散,腹痛一直不缓解,无大便,小便量少,伴恶心、呕吐多次,呼吸困难,体温不升。会诊组医师研读患者的腹部CT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语气、面部表情等,初步考虑患者为消化道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已出现中毒性休克。这意味着,他随时有心跳停止的危险。 考虑到40公里外的当地医院无有效救治能力,会诊组医师一致认为患者必须马上转到首都卢萨卡的利维·姆瓦纳瓦萨综合医院进行抢救。 郭国校和郭二涛顾不上吃饭,驱车前往利维·姆瓦纳瓦萨综合医院。见到患者后,郭国校和郭二涛结合患者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确定患者病情与会诊组判断一致。郭国校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吸氧,置胃管和导尿管,同时告知当地值班医师马上办理入院手续。 术中情况比术前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患者腹腔内暗灰色粪臭样液体约1500毫升,腹腔脏器表面布满大量白色脓胎,肝脏、大网膜、横结肠、胃等上腹部脏器组织严重粘连,肝、胃间隙无法游离,寻找病变非常困难。郭国校和郭二涛利用吸引器吸出腹腔内游离脓性液体,并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这时,巡回护士示意生理盐水所剩不多,需要节省使用。郭国校在有限的条件下继续小心游离粘连组织,克服各种困难,终于找到穿孔处。穿孔位于胃窦部,直径约1厘米,周围组织炎性水肿、质脆,郭国校迅速缝合修补…… 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抢救,手术终于完成。郭国校和郭二涛17时离开驻地赶往医院,回到驻地已是22时。第二天,患者清醒,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心率、血压基本正常,生命体征平稳,脱离了生命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