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医药互通 中药临方炮制才有活力
治疗痼疾 重在补虚 法在活瘀
从方证解析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辨治思路
浅析方剂的四种关系
1
11 1 2022年5月1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治疗痼疾 重在补虚 法在活瘀
 

治疗痼疾 重在补虚 法在活瘀
□李德俭

   对于痼疾,久病则伤正气,正气虚,故久病则虚。主要症状:面色苍白或姜黄,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大便滑脱,小便失禁,口舌干燥,脉虚数无力等。久病则耗伤气血,气虚血弱,则运行不畅,肢体脏腑失去濡养,可见实证兼虚,或虚证兼实,或虚实并重。笔者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依据临床实际情况,对久病则虚、久病则耗伤气血进行了整理、分析、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实证兼虚。实证过程中正气受损,也可见于素体虚弱而新感外邪的患者。其特点以实邪为主,虚证为次。如外感风寒,经发汗或经吐下后,心下痞硬,或胃有痰浊湿邪,胃气受损的实中挟虚证。
    二是虚证兼实。此见实证深重,迁延日久,正气大伤,余邪未尽的患者;也可见于素体大虚,复感邪气的患者。其特点是以正虚为主,邪实为次,如春温病的肾阴亏损证,出现于疾病的晚期,是邪热灼伤肝肾之阴而呈现邪少虚多的症状。主要症状:低热不退,口干,舌质干燥,治宜滋阴、扶正为主,兼清余邪。
    三是虚实兼有。在临床上,时常有两种情况:1.为重型实证,迁延日久,正气大伤,而实邪未减者;2.原为正气虚弱,又感受较重邪气的患者。其特点是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病情比较沉重。例如小儿疳积,大便泄泻,顽固不化,腹部膨大,形瘦骨立,午后烦躁,贪食不厌。其病因为饮食积滞,损伤脾胃,虚实并见,治宜消食化积与健脾有机结合。
    四是虚实转化。疾病发展的过程往往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在证候的表现,主要是虚实的变化。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本来是实证,由于病邪久留,损伤正气而转为虚证;有的由于正虚,脏腑功能失常,导致痰、食、血、水等凝结阻滞为患,成为因虚致实。譬如高热、口渴、汗出、脉大之实热证。因日久不愈,导致精气耗损,而见形体消瘦,面色枯白,不欲饮食,舌上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无力等。为此,该证由实转虚。
    五是虚实真假。虚证和实证,有真假疑似区别,辨证时,要从错杂的证候中,辨别虚假,以去伪存真,才不犯“虚虚实实”之戒。笔者认为,辨别虚实真假,应根据以下情况: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言语有力或无力与低怯;患者的体质强弱,发病原因,治疗经过等。
    六是久病法在活瘀。1.虚多瘀(实)少:大病之后,气血津液耗损,正气大伤,以虚为主,瘀邪次之。如温病肾阴耗损之证,病久身热不堪,久留不退,口干,舌质干绛,甚者紫暗,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此为热邪久羁,深入下焦,耗损肝肾之阴,而出现邪少虚多之证。治宜滋阴养液,辅以活血化瘀,加减复脉汤、竹叶玉女煎治之,方中白芍、牛膝,除有养阴、补液功能之外,还有活血化瘀之功效。服药之后,热去病除,舌质紫暗则清。2.瘀多虚少:多见于瘀证过程中,正气受损的患者,亦可见于原来体虚而新感外邪的患者,它的特点为瘀多而虚为次,故在治疗中以祛瘀为主,兼以扶正,比如一名患者,女,21岁,未婚,月经3个月未来,腹部刺痛,不欲饮食,体瘦乏力,舌质紫暗,脉涩但有力。笔者经过辨证分析,诊断其为闭经。此为瘀多虚少之证,应以通经化瘀,辅助以扶正。笔者运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之,取得良效。3.瘀虚并重:此证多见于:一是原有瘀证,病程日久,正气大伤,而瘀未减;二是原有正气虚损,又感受重邪而致。其特点是瘀邪与正虚同时明显,病情比较沉重,治疗时必须谨慎观察,灵活用药,随证加减。①阳虚血瘀证:比如胸痹证,有一名患者,心悸气喘,动则喘促不安,胸闷胸痛,大汗淋漓,腰酸乏力,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脉沉涩或细弱。此为阳气虚弱,气血瘀滞之象。治宜温补阳气、活血化瘀并重。方用参附汤加三七、丹参、水蛭等。②阴虚血瘀证:比如胸痹证。有一名患者,胸闷胸痛,心悸不宁,头晕耳鸣,腰酸肢软,舌质紫暗或红,脉细弦数。此为肝(心)肾阴虚兼血瘀。治宜滋阴益肾、活血化瘀并用。方用左归饮、丹参饮加三七、白芍等。③气阴俱虚兼血瘀证:比如胸痹证,有一名患者,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失眠头晕,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质紫暗,边有齿痕,脉细弱。此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方用生脉散、人参养荣汤加桃红四物汤,具有补气养阴、活血化瘀的功效。
 (作者供职于鄢陵县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