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政策法规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运用中医思维
让中医药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方证辨证的运用方法与技巧
脂肪肝的中医辨治思路
1
11 1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运用中医思维
 

运用中医思维
纯中药诊疗2型糖尿病的三要素
□庞国明

   中医思维是中医的灵魂之所在,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必须在坚定中医信念的前提下,打好中医理论功底,要在整个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体现出中医的语言力、辨证力、诊断力、治疗力、疗效力、凝练力,为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内在的和原始的动力。

活用“土壤理论”
从源头上寻找2型糖尿病的中医病因

   从自然界来看,要想让“种子”生根发芽,就必须将其放入适宜的土壤。我认为,2型糖尿病是由于体质、遗传等内在因素和环境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人体而言,“种子”与外环境是外因,比如暴饮暴食、精神刺激、熬夜等,这些都是外因,所有的外因都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起作用的。比如遗传、暴饮暴食是“种子”,同样具备遗传、暴饮暴食之人,却有生病的,也有不生病者,这就和不同自身内环境(代谢环境等)有关。
    其实,糖尿病就是通过暴饮暴食、熬夜等外因与身体内环境之体质状态(土壤)的相互作用而长出的“毒草”。一块正常的土壤(体质)适合正常作物的生存,就不适合“毒草”(糖尿病)生存,反之亦然。常言道:“什么样的土壤,长什么样的苗。”外因作用于人体的土壤(内环境),激活种子(遗传基因),从而使之在身体内环境这块“土壤”上生根、发芽及长出“毒草”。而且,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人体的体质与内环境不同,体质基因势必会出现相应证型的糖尿病。
    我带领团队在国医大师王琦指导下,于2005年进行了471例2型糖尿病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经过分析发现,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等都是适宜2型糖尿病生长的“土壤”,具有这些体质的人群,极易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因此,我们提出了“肥臃是2型糖尿病萌发的主要土壤”的观点;还发现与胖人相比,瘦人的糖尿病血糖更加难以控制,预后较差,补虚难,患消渴病者补阴更难。2型糖尿病的治疗关键在预防,通过基因检测、家族史可以了解糖尿病的易感性,即看是否已埋下糖尿病易发的“种子”。通过中医的辨体质、辨证型,可以了解身体的内环境,即查看“土壤状态”是否具备2型糖尿病发生的条件。在外环境方面,应持之以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当的运动锻炼,均衡的合理饮食,使人体各个系统功能保持在健康的“土壤”中发挥健康作用。
    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西医学在糖尿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的客观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对“土壤”的改良尚缺简便、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对于形成糖尿病的“土壤”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医学认为,证因脉治是一体相贯的,在治疗中应用“土壤理论”,通过改造土壤和外环境,以辨体、辨证论治为宗旨,以“阴平阳秘”为目标,调理体质与身体内环境,达到“枯苗先枯根”的目的以治本;以扶正祛邪为治疗法则,祛邪扶正,铲除已生出的“毒草”以治标,标本兼治,相得益彰。中医治疗的是得糖尿病的人,通过对体质与整个身体内环境的“土壤”改良,经过改良之后人体的内环境可能就不再适合糖尿病“种子”的萌芽,从而在根源上阻断或延缓糖尿病发生,更希望能探究出“灭种”的良方,以杜绝其萌芽、成长及发展变化。

活用“治未病理论”
指导2型糖尿病的中医防治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关键原因在于广大群众预防意识薄弱。《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之观点,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中亦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观点。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的方法。“治未病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未病先防。这一阶段属于“无病状态”“糖尿病前期状态”“病而未发状态”。对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我们要用治未病的理念与方法提前干预,使之不发生糖尿病、晚发生糖尿病、少发生糖尿病。可通过辨体、调体的方法,通过口服一些中药药茶,或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节饮食,适当运动以防止健康人群、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人群发展为糖尿病。
    2.既病防变。若患者已被确诊为糖尿病,务必早治恒治,保持血糖恒稳达标,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此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专病专药、专证专方、专体专方、专病专茶及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中药泡洗、中药外敷等方法,以预防糖尿病进一步发展。
    3.瘥后防复。对于经住院或门诊控制,血糖达标后的糖尿病患者,应嘱咐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保持体重,防止超重或肥胖;坚持用药、定期监测血糖、定期复诊,防止高血糖反复出现;对于已存在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患者,经治疗后,并发症有了好转,平时应保持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平稳,避免并发症复发或加重。

活用“标本缓急理论”
指导2型糖尿病临床实践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在中医学中时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依据多年诊疗经验,我认为就患者与医生而言,患者是本,医生是标;就疾病先后而言,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在辨证治疗时,必须通过标本的分析归纳,分清矛盾的主次关系,从而确定治疗的步骤,以指导临床实践。对此,《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提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的观点。
    依据目前临床上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诊疗经验,我认为2型糖尿病不同于其他内科系统疾病,血糖的高低不仅与服用降糖药物有关,还与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应将非药物基础性治疗贯穿始终。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常常本末倒置,患者以医生为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医生身上;医生以患者为标,患者不知基础治疗的重要性,以为只要吃了降糖药就万事大吉了。医生也常常根据患者血糖水平调控降糖药物,却没有让患者意识到饮食、运动等方法的重要性。糖尿病患者要想血糖平稳达标,长久稳定,最重要的是患者的重视和配合程度,只有患者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精神调畅,同时按照医嘱要求服药,血糖才能保持长久稳定。此外,就病机和症状而言,病机为本,症状为标,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是由气虚、阴虚、痰浊等病机所造成的结果,治疗时若只是一味“累药组方”降糖,则如蜻蜓点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致力于补气、养阴、化疾以治本,选加有降糖作用的中药以治标,标本同治,改变其致病之因、发病之基、解开症结,则犹如釜底抽薪、斩草除根,不但疗效显著,而且作用稳定持久。
    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还体现在治疗本病与并发症方面。2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此时,中西医结合应先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待病情平稳后方可辨证论治调控血糖,从而取得预期效果。
 (作者为全国名中医)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