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白血病患儿的护理
血常规检查的奥秘
乙肝患者的饮食指导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饮食指导
做超声检查要空腹吗
如何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危重患者
1
11 1 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血常规检查的奥秘
 

□李文悌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去医院体检或者看病的时候,经常会被要求进行血常规检查。从血常规检查结果中究竟可以看出什么?血液中细胞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血常规检查就是观察血液中有形细胞的数量变化和形态等指标,进而判断患者的身体情况。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血液中的有形细胞分为3类,即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白细胞分为5类,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我们从一张血常规检查报告单上能获取什么信息呢?
    从血常规检查报告单上,我们能获得白细胞的总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与绝对值,还能获得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数据。
    红细胞参数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有核红细胞计数、有核红细胞百分比。对这些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可得知红细胞的体积变化及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充盈程度。
    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比容、血小板分布宽度。从这些参数中,可得知血小板的数量及体积变化。
    要看懂血常规检查报告单,了解各种细胞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先来看中性粒细胞。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可占50%~70%。平时,中性粒细胞会在人体里四处“巡逻”。在人体遭遇病原体入侵时,它能迅速出现在发生感染和损伤的部位,会吞噬入侵者,并释放化学物质破坏入侵者,具有趋化、变形、黏附、吞噬、杀菌的作用,能防御和抵御病原体的侵袭。它的寿命大约为4天,永远第一个到达“现场”,是出名的“敢死队”。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它经血液和淋巴液周游全身,将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成一个功能性整体,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和记忆抗原的能力,从而发挥识别和排斥进入机体的微生物和异物等作用,是人体内强大的“军队”。
    单核细胞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在穿出血管且进入结缔组织后变为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内含有非特异性脂酶,与中性粒细胞相比,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单核细胞具有明显的变形性,能吞噬、清除受伤和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还可参与人体的免疫反应。单核细胞的数量虽然不是外周血中最多的,只占白细胞数量的3%~8%,但是功能强大,不容小觑。
    机体受损时,单核细胞从循环系统中迅速被“招募”到发生感染或损伤的部位。单核细胞持续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或分化为吞噬细胞,清除细胞外碎片。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针对的是寄生虫和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常年待在胃肠道的结缔组织中。一旦我们吃的食物中有寄生虫,嗜酸性粒细胞便“出手”了。嗜酸性粒细胞是具有吞噬作用的白细胞,会以数量“压倒”敌人,而且攻击性极强。
    嗜碱性粒细胞的胞浆内有粗大的嗜碱性颗粒,颗粒内含有组胺、白三烯和肝素等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介质。当机体被某种致敏原致敏后,可产生IgE(免疫球蛋白E)抗体,与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在免疫功能及其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当机体再受到相同的致敏原刺激时,致敏原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发生反应,可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其中的组胺等各种介质,组胺会使附近的毛细血管扩张并使其渗透性增强。这样一来,更多的吞噬细胞和凝血物质就可以进入毛细血管,避免发生感染或感染加重。若短时间内释放大量介质,则可造成病理性损伤。
    红细胞主要承担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任务,其通过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血液呈现红色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缘故。红细胞能够通过血红蛋白将人吸入肺泡的氧气运送给组织,而组织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红细胞运至肺泡并被排出体外。
    血小板可以黏附、聚集在血管损伤处,释放血管活性物质。白细胞也被吸引至血小板局部,快速聚集并结合在破损的血管处而阻止过度出血,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相信大家对血常规这项检查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因为个体差异,有时候即使某些指标稍微偏离正常范围,也不要过于紧张。这时候,要调整好心态,谨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或者做进一步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最常规的检查手段,相关检查结果往往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结果、更进一步的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结果,才更有意义。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