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呼吸医师如何转变工作思路 |
|
本报记者 朱晓娟 援鄂出征、援沪出征、援琼出征、援贵出征;在隔离病区、在方舱医院、在患者身旁…… 3年多来,不平凡的抗疫防疫历程,呼吸医师一线工作的点点滴滴,如在昨日……2月19日,河南省新冠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河南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张国俊站在讲台,几句话、几幅图为当天的讲座开场,瞬间将参会者拉回到那段令人难忘的日子里。 随着疫情进入“乙类乙管”的常态化防控阶段,呼吸医师如何转变工作思路?如何有序恢复正常工作秩序?未来,呼吸医师群体的潜力和韧性又将体现在哪里? 普通门诊、急诊门诊、急诊抢救室、重症救治;基层帮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于未来的工作,张国俊心中早有打算。 2月19日,张国俊主持召开分会委员工作会议,并启动“走基层·送健康”公益活动、规范化治疗基层论坛及科普系列活动。 一直以来,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由于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等社会问题的存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任务日益严峻,政府把设备硬件功能建立好之后,学科建设、科研能力、人才建设等软件功能该如何改善和提升,才能更好适应当前形势?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科研能力的提升都是接下来我们重点要做的工作。比如说重症新冠肺炎后期表现是肺部间质性改变,激素和抗纤维化药物应用的治疗点在哪里,这个我们都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分享;另外对于肺部肿瘤患者,怎样把他们的生存期延长、死亡率降低,这也是需要我们攻克的。”张国俊说。 科研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人才培养。张国俊举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病医院有37位双学位博士,下一步要将他们集中分类管理起来,分为临床型、科研型和综合型,为他们定好专业方向、理顺科研思路、搭建科研平台,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才能打胜仗、硬仗。 “在这样一个节点,就要求呼吸医师都具备一种能力——重症救治,也是呼吸医师必备的看家本领。”河南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秘书杨睿说,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尤其是年轻呼吸医师,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对标国内外、省内外一流水平,不断提升自己,积极参与“走基层·送健康”公益活动、百项技术推广、青年医师演讲比赛等活动,积极参与亚专科团队建设。 提到帮扶基层医院,那么,目前基层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展的软实力如何?有没有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何良策? 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学博士刘豹在基层工作时发现,有些药物的基本用法还存在不规范行为;气管镜呼吸介入技术掌握得不到位;呼吸科学科发展受限,影响到其他相关学科发展,比如取活检标本,基层医院病理科如果只习惯于看大标本,小标本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所以说,提升基层呼吸学科建设,可以对辅助科室形成反推力,势在必行。”刘豹说。 巩义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冯文帅介绍,为了加快呼吸学科新技术的落地开展,医院外请教授前来手把手教学,帮扶费用由医院支出;医院连续派出多名骨干医师至中日友好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呼吸专科专修、单修。同时,医院还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在乡镇卫生院多次开展呼吸科常见病、多发病知识讲座,提高乡镇卫生院对呼吸慢性病的规范诊治能力,为基层群众的健康贡献“呼吸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