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统筹规划 多措并举 推进四级防痨体系建设 |
|
——记信阳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十年前行之路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孙建伟 蒋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信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和信阳市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全市各级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团结拼搏,强基础、补短板,全面落实各项结核病防控措施,加强结核病的监测与管理,突出重点人群的筛查,着力提升结核病防控救治的能力和水平,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新格局。 统筹规划提升质量 近十年来,信阳市采取有力措施和有效对策,切实推动各项结核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和提质增效,结核病防治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防治成效显著。2021年,信阳市积极构建防、治、管“三位一体”的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之后相继开展了全市结核病健康教育、诊疗质量控制、学校结核病防控等工作,筑牢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 信阳市肺结核发病率由2012年的103.77/10万下降至2022年的42.16/10万,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耐药筛查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核病检查率等均大幅提高,结核病防治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多措并举提升能力 信阳市四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防痨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市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负责全市结核病防治规划和技术策略的实施,定期对县区开展技术指导、质量考评、业务培训、流行病学监测、防治效果评价等工作;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负责督促指导乡村、县直医疗机构开展防控救治工作;乡级和村级负责对辖区患者的管理、随访、宣传教育等工作,实现了结核病患者从归口诊断到规范治疗,再到全程追踪管理的无缝衔接。 针对结核病患者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实际情况,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充分发挥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分级诊疗模式,与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有效提升了基层结核病防治工作能力和水平,基本实现了普通肺结核患者诊治不出县,重症肺结核患者不出市。全市各县的结核病标准化门诊均通过省级验收并投入使用。 市级医疗机构开通临床路径系统与单病种付费端口,落实肺结核按病种付费政策,肺结核患者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持续加强实验室网络能力建设,检测能力进一步提升。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具备痰涂片和痰培养检测能力,所有县具备开展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能力,市级定点医疗机构还具备开展药敏试验、菌种鉴定能力。 信阳市卫生健康与教育部门突出各级学校结核病防治的主体责任,加强沟通协作和联防联控。2022年8月,信阳市卫生健康委和信阳市教育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严把“入学体检关”“晨检关”“因病追踪关”等,加大各类寄宿制学校的筛查力度,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有效处置疫情。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 找准契机,强化宣传。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围绕每年的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主题,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在各级中小学、高等院校开学季,借助新生入学体检,开展广泛深入的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有效提高广大师生等重点人群的防范意识。 拓展思路,广泛宣传。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响应“为终结结核病 点亮城市的红”倡议,联合广播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多角度开展专题宣传,推动结核病防治知识进家庭、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采取通俗易懂和不同人群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结核病防治意识,让公众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稳步提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