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银芳
中医医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代医家周学海有言:“宋后医书,唯案好看。”可是,当代医案与传统医案相比,在可读性、观赏性及启迪性方面却相去甚远。笔者认为,只有坚持传承创新,才能写好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医医案。 医案应“医文并茂”,内涵丰富。传统医案中文学色彩浓郁,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欣赏价值,将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临证指南医案》是记录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一部医案专著,是传统医案中的经典之作,不仅辨证精当,制方灵活,还有“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等点睛之笔,品读之时,犹如身临其境,在聆听叶天士解疑释惑。又如清代著名医学家程杏轩业医通儒,文笔秀美,文采斐然。他在《杏轩医案》中有“此药吾乡恐无市处”“圣域贤关,心心相印”等重情重义之语,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回味无穷。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中医病案建设、管理的需要,我们在撰写医案时更加重视书写完整、准确和客观,而传统病案中极具文学色彩和哲学内涵的部分逐渐被淡化。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根基。一则好的医案,表达既要通俗易懂、完整准确,还要富有文采,以增强其可读性,如此才能在传承好中医学的同时,延续中华文脉。 医案书写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明清时期,是中医药发展的鼎盛阶段,医案著作如雨后春笋。在书写风格上,有的不拘泥于某种固定形式,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追求措辞准确,逻辑推理严密。有的记述病情详略不一,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勾勒理法方药连贯,展现临证思路之始末。有的虽然是常见病而诊疗别具一格,有的尽管是疑难病而处置却独辟蹊径,各种风格,不一而足。有的医家虽然一生无暇著述,但是往往通过自己的医案来传达其学术观点与用药特色。今天,医案书写在继承中发展,有具体的项目、格式、方法和要求,讲究“规范”“标准”,使得不同地域,甚至南北之间,写作方式雷同,导致了思维模式单一、用药相对固定、地方特色淡化等问题。笔者认为,医案书写应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如此才能为中医药守正创新注入活力。 临证医案要宣明往范、昭示来学。医案根植于临床实践的“土壤”,是医家诊病技艺、辨证思路及诊疗经验的体现,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具有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的强大生命力。传统医案中有成功之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或升阳益气,或滋阴降火,医家虽然着力不同,但是各有发挥。比如晚清时期的医学家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曰:“医案之书……俞东扶之精深,顾晓园之灵巧,并堪垂范来世。”今天,我们在医案中汲取西医病历之长处,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笔者认为,今天的医案也将成为后人学习的重要素材,我们应在长期的临证中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写好医案,只有积累真才实学,才能为后人提供切实可靠的借鉴和参考,医案传承也能历久弥新。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