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绪性
肾功能衰竭大多数属于中医学的癃闭、虚损、肾风等范畴。该病除泌尿系统出现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证候外,主要是身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受到破坏,使肾阴肾阳的动态消长失去平衡,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气血两伤,以致气化无力,湿毒内聚,壅滞三焦,而见尿少、浮肿、气喘、呕吐、纳呆、眩晕、腹胀等症状。若病延日久,湿毒内溃,邪陷心包或肾虚风动,则神昏、谵妄、抽搐等危象显露出来。临证时,中医可针对这一病势发展特点,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逆转病情之持续恶化。 目前,对肾功能衰竭尚无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各地积极运用中药治疗该病,对于保护患者残余的肾功能,延长存活时间,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面,笔者仅将中医学对该病的主要治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临床体会进行了分析、总结,仅供同道参考与探讨。 温肾健脾 化气行水法 该法适用于脾肾阳虚,湿浊内聚所致的高度浮肿,以及伴有腹水、恶心、呕吐、嗜睡、四肢不温等症状。偏于脾阳虚者,晨起颜面浮肿,下午足部肿胀明显,腹胀纳呆,尿少,脉濡细,舌质淡,苔薄白;偏于肾阳虚者,浮肿以腰部以下为主,甚至全身皆肿,神疲腰酸,足跟疼痛,少尿或无尿,脉沉细,舌体肥胖,舌质淡,舌苔薄白。中医理论强调:“肾气从阳则开。”温阳利水可使小便得通,湿浊得泄,从而逐渐消除水肿。若单纯温阳或者单纯利水,皆达不到利尿的目的。故宜选用真武汤加红参、黄芪、泽泻、牵牛子等药。近代研究结果表明,人参、黄芪均有明显改善肾脏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熟附子亦有恢复肾功能的作用。偏于脾阳虚者,黄芪用量不少于30克;兼有脘闷、纳呆者,可加陈皮、清半夏、砂仁,以燥湿和胃,并可减少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氮芥等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腹泻便溏者,去掉牵牛子;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偏于肾阳虚者,熟附子(宜先煎1小时)用量不少于15克;四肢逆冷者,加桂枝以通阳;兼腹水者,加带皮槟榔、陈葫芦两味药;尿蛋白流失不止者,可加柿树叶、芡实两味药。若尿量增加,四肢转温,改用健脾利水法继续治疗,以防温燥太过,肾阴受损。 益气滋阴 清利湿热法 下焦湿热蕴蒸日久,或脾肾阳虚过用温燥药物,皆可致脾肾气阴两虚、湿热留恋。其症状为面目浮肿,经过运用温阳利水药后,尿量虽然有所增多,浮肿症状减轻,但是时常退而不尽,足踝部呈凹陷性水肿,溺少色黄,夜寐欠安,腰脊酸软,或者眩晕耳鸣、口干咽燥,一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压偏高,脉弦细滑或数,舌质红,苔薄黄腻而少。治疗该证,须温润两顾、清利兼施,方选参芪麦味地黄汤(肾气丸中桂枝、附子易麦冬、五味子,加党参、黄芪)化裁。此方为治疗尿毒症之常用方,对于恢复肾功能多有效验。方中之滋阴药似可改善血管通透性,减少蛋白漏出,可提高血浆蛋白量,也可加入车前子、白茅根以清利湿热;无出血倾向者,加丹参、益母草,以祛瘀利水,改善肾脏有效血液循环;血压偏高者,酌加钩藤、生石决明,以平肝潜阳;尿血者,选加蒲黄炭、贯众炭、仙鹤草、鲜小蓟等。临床上用此方治疗尿毒症,不仅能使尿少、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肾功能还可得到改善。 清热解毒 养阴利湿法 水肿每因外感反复加剧,尿蛋白增多,加之长期应用激素所产生的一些副作用,类似于中医的“湿毒”(感染)证。此时,患者身热口渴,口气秽臭,尿少或闭,大便秘结,或咽喉肿痛,皮肤疮毒日久不愈,甚至尿血、衄血,脉象滑数,舌质红,苔黄腻。证候颇为复杂,虚实交错,变化迅速,肾功能损害严重。治疗该证,需要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予以清热解毒、养阴利湿的药物,方可获效,宜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赤小豆、车前子、白茅根、土茯苓、生地黄、熟地黄等。如果舌苔厚腻者,加苍术、晚蚕沙,以燥湿化浊;尿道灼热或者肉眼可见血尿,加鲜小蓟、生地炭、茜草、旱莲草,以清热养阴,凉血止血;用猪苓汤治疗此证,亦有较好疗效。据有关学术报道,用猪苓汤后,尿电解质、尿素氮、肌酐含量明显降低,同时代谢性酸中毒有所改善;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以通腑泄浊;呕吐频繁者,加玉枢丹1.5克,用温开水调服,或者少许滴到舌苔上;口干咽痛者,加玄参、麦冬,以养阴利咽。如果热退尿利,病还其本,仍宜用参芪麦味地黄汤健脾益肾,可巩固疗效。 和胃降浊 化湿止呕法 该法适用于以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者。浊邪犯胃,和降失司,其气上逆可用紫苏叶1克,黄连2克,煎汤代茶,频频小口饮用。此方以轻苦、微辛相结合,可调畅气机、止呕,多可取得良效。若浊邪热化,兼见口渴心烦,纳呆腹胀,小溲短黄,大便秘结,苔多黄腻而垢浊,可选用黄连温胆汤,能够苦辛合用、醒脾和中,以降湿浊;眩晕、神疲者,另加人参5克煎浓汁,不拘时服用;浮肿明显者,加赤小豆、车前子、猪苓;若浊邪寒化,兼见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形寒肢冷,便溏溺少,舌质淡胖,苔白腻或者白滑,脉沉细者,宜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常用熟附子、红参、制大黄、吴茱萸、生半夏、紫苏叶、生姜、砂仁等,以温中扶阳、和胃降浊。浊邪虽然有寒化、热化之别,但是寒化程度多于热化程度,故临床不可乱用苦寒、辛散之品,以免阳气损伤之虞。 温阳益气 通腑降浊法 该法适用于元阳衰微,浊邪壅滞三焦,致下关则小便不通,甚至大便秘结,以呕吐不止为主要症状。随着肾功能的继续衰减,可出现头痛、嗜睡,甚至昏迷等现象。此时,血尿素氮含量明显升高,并易见高钾血症等。二便闭塞,邪无出路,是为危证,治宜扶阳与通腑并用,以快速祛除湿浊毒邪,宜用口服药与灌肠剂内外兼施。内服药以《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温脾汤为主,或随其兼证辅以和胃、利水等法。灌肠剂以生大黄30克,以通腑、降浊为主,配以煅牡蛎30克可收涩敛阴,以防泻痢太过。大黄可以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患者每天大便2次~3次,溏而不泻、利而不伤为度。药液煎成200毫升~300毫升,运用直肠透析法,滴注灌肠,峻药缓用。一般保留20分钟,每天1次,连续4天左右,血尿素氮含量即可下降。倘若湿热明显者,可选加槐花、蒲公英、败酱草、黄柏等,槐花对兼有肠道出血,或者血压偏高者尤为适宜,可重用至30克以上。灌肠法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待诸症缓和后,还必须辨证运用内服药物治病。 育阴潜阳 平肝熄风法 该法适用于尿毒症迁延日久,阳损及阴,阴分耗损,肝失所养,肝风内动,终致手指震颤,甚则四肢抽搐为主要症状者。此时,多兼眩晕、头痛,甚至神昏、谵语、便血、衄血,舌质干红,舌抖或蜷缩,脉弦细数。治宜育阴熄风,宜用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物有熟地黄、五味子、牡丹皮、白芍、龟板、鳖甲、牡蛎、钩藤、泽泻等。另用生晒参6克煎汁,兑均匀服用。出血明显者,加犀角、生地黄,以凉血止血。即使兼见阳虚之象,需用温补,亦只宜选加肉苁蓉、淫羊藿、巴戟天等温而不燥之品,不可妄投桂枝、附子等刚燥之药,以免阴血愈损,虚火愈炽,导致抽搐、出血等病情加重。神昏谵语者,可用安宫牛黄丸化裁,调生大黄粉,与生晒参煎汁同服,以开窍熄风、扶正祛浊。此即《温病条辨》之牛黄承气法,扶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对缓解昏迷、痉厥等尿毒症危象有较好作用。 活血化瘀 兼予清利法 水湿久羁,肾气不化,络脉痹阻,可见眩晕、浮肿、尿少、舌质紫黯,脉沉弦。此法不仅有利于消除水肿,还对控制蛋白尿、高血压等症状有一定疗效。西医学认为,该病肾小球有增生性病变,毛细血管管腔明显狭窄,有凝血、血栓形成,炎症细胞浸润,基底膜变厚,肾间质水肿,晚期多数肾小球呈玻璃样变化及纤维化。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该病为近年来又一进展,用《金匮要略》中的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该病,可获得明显效果。 鉴于肾衰病机复杂,变化多端,故上述治法亦非一成不变。临证时,中医应权衡标本虚实,确定主攻、主补,或者攻补兼施,只有抉择得当,才能收效满意。一般以补益脾肾、阴阳两顾为基本治法,此法较传统的独重视温补脾肾疗效为好。药理研究结果也已经证实,许多补益脾肾药物含有生物活性,具有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对治疗该病之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有积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