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黄帝内经·素问》开篇养生之道 |
|
□张倩倩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上下两部,各81篇,共162篇。《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名著,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文中多以岐黄问答形式呈现,解答人与自然、疾病与健康的一些基本问题,堪称中华医学的源头活水。其开篇《上古天真论》着重讨论了养生的意义和方法,其中的养生之道在今日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在医学理论上,《黄帝内经》不仅从微观的角度建立了中医学上比较抽象但相当系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以及“养生学”“运气学”等中医学基础理论,还从宏观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在诊断疾病时应努力做到“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在治疗上应努力做到“标本兼治”“内外结合”等。 其次,在相关理论上,《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很多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宏观上,《黄帝内经》反映了我国古代道家朴素唯物主义“天人合一”的思想,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经典治世理论如出一辙。 “元气论”是其哲学基础,“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其主要的方法论,科学强调和谐统一。《黄帝内经》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诊察疾病的方法;“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智慧;“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思想都是其理论的具体体现。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生存、健康和长寿。《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正是谈论健康与长寿的重要文章。文章首先论述了天性自然之真能活百岁,以及不遵循养生之道半百而衰的原因;其次谈到了人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五脏精气在人的生长、壮盛、衰老、终生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肾气、正气、真气对人体的重要意义;最后引证真人、圣人、贤人为例,比较说明了不同养生方法的不同效果。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岐伯的答案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我们所要探寻的养生秘密就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的意思是要顺应自然,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做到天人合一等;“术数”就是方法、技术的意思,“和于术数”就是要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不妄作劳”,以适度为宜。这是《黄帝内经》养生的总原则。 黄帝随后提出了“年老无子”的问题,岐伯以“女子生长壮老已”为例向我们阐释了肾气的重要性,也就是先天之气。年老有无子嗣取决于肾气及脏腑精气的盛衰,提示人们阴阳盛衰自有定数,应遵从自身的生命规律。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最后向我们举例讲述了真人、圣人、贤人的养生之道,可为今人效法。对比古今生活方式,今人越来越远离自然之道,能接近贤人,便可谓今之真人。 我读完此篇,深受启发,对养生之道有了较深的体会。养生需循道,此道便是阴阳术数,顺应自然,而非刻意为之,这样就有了天真,这种天真应该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然赐予生命最本真的东西。道法自然,找回天真,才能尽忠天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反之道行则“半百而衰”。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可谓是道破养生的天机,蕴藏着自然更替、人体盛衰的强大智慧,几千年后不仅仍熠熠生辉,还具有统领作用,值得反复阅读。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