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山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急危重症,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严重、持久的缺血、损伤,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变化快,随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病因 过度疲劳 患者过度疲劳或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交感神经亢进,心脏负担突然加重,心肌需氧量大幅增加,易导致冠脉斑块破裂,急性闭塞血管,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避免过度劳累,劳逸结合很重要。 情绪激动 由于患者出现紧张、激动、愤怒等一些情绪的变化,从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暴饮暴食 不少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当时或之后不久。患者进食大量富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升高,血液黏稠度明显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饱餐后消化系统如胃、肝、肠等需要大量血液供给,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心肌耗氧量增加,血供相对减少;容易诱发胃冠状动脉反射,引发冠状动脉痉挛收缩,血供减少,心肌缺血加重。 寒冷刺激 秋冬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季节,天气突然变冷,导致血管收缩明显、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从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添衣保暖很重要。 吸烟、大量饮酒 患者吸烟、大量饮酒会使冠状动脉发生痉挛,造成患者心肌耗氧量不断增加,从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便秘 老年群体易因便秘引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因便秘时屏气用力,心肌收缩增强,诱发心肌缺血,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要引起老年人的足够重视。 抢救措施 创造安静的环境 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让患者平卧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尽量减少移动患者。患者家属不要大声啼哭、喊叫,防止刺激患者,加重患者病情。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我们可以给患者口服镇静剂。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 患者家属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的变化,摸患者的脉搏,密切注意患者脉搏搏动快慢和规律。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给患者定时测量血压,以便随时关注到患者的病情变化。 预防休克 如果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四肢冷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预示着患者可能会发生休克。这种情况下,可以轻轻地将患者头部放低,增加患者头部的血流量,并喂患者口服野山参汤,促进患者的血容量,纠正患者休克症状。 警惕发生心力衰竭 如果患者出现口吐泡沫状痰液、呼吸困难,要警惕患者是否会出现心力衰竭的问题。这种情况发生时,可以将患者扶至半卧位的体位,因为头低或者是高位时,反而会加重患者气急和胸闷的症状。 镇痛 患者在发病时会出现心绞痛,可以为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也可以为患者服用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 (作者供职于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