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晓煜
在我们的身体中,血液流淌在血管中。然而,有时候血液中的血小板会“粘”在一起,形成血栓,这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那么,血小板为什么会“粘”在一起呢?让我们一起揭开它背后的小秘密。 血小板这些微小的细胞碎片,在我们的血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造血细胞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小,大约只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是它们所生成的血小板在人体的止血机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当巨核细胞在骨髓中成熟时,它们的胞浆会裂解脱落,形成小块胞质,即血小板。 当我们的血管受到创伤,如划伤或撞击,导致失血时,血小板会立即行动起来。 血小板的反应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伤刚刚发生后,血小板会迅速黏附到受伤的部位。它们像一群勇敢的士兵,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松软的止血栓子。其主要任务是暂时封住伤口,防止更多的血液流失。 第二阶段,血小板会进一步发挥作用。它们不仅继续聚集,还会促进血凝过程。在这个阶段,血小板会与血液中的其他成分如纤维蛋白原等相互作用,使得止血栓子变得更加坚实。它们不仅能有效地阻止血液流失,还为后续的伤口愈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凝血过程中,随着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促进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激活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在凝血酶作用下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不溶于水的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与受损内膜处基质中的纤维连接蛋白结合,使得黏附的血小板小堆牢牢地固定在受损的血管内膜表面,形成不可逆的血小板血栓。 随着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的沉积,这个血小板血栓会逐渐增大,形成一个更加稳定的血栓,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液流失,并启动修复机制。但如果这个过程出现异常,如血小板过度聚集或纤维蛋白沉积异常等,就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过多或过少,引发疾病。 如果血栓形成过多,会堵塞血管,导致缺血性心脏病、脑梗死等严重后果;而如果血栓形成过少,则可能导致血液流失过多,引发出血性疾病。因此,血栓形成是一个精细调节的过程,需要各个因素的协同作用才能保持平衡和稳定。 正常人血小板计数可有6%~10%的变动范围,通常午后较早晨高,冬季较春季高,剧烈运动后和妊娠中晚期升高。 但血小板异常增多,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容易诱发血栓风险。血小板增多症通常没有任何征兆或症状。如果是继发性血小板增多,会出现发热、贫血等症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有时会出现与影响血凝块和出血有关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胸痛、虚弱、麻木和手脚刺痛。严重者可引起明显的血栓或出血,如下肢栓塞、流鼻血、瘀伤、牙龈出血、血便等,需要及时就医。 血小板异常增多是一种需要重视的血液疾病,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进行正规治疗。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液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