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娅
肺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转移是导致患者预后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肺腺癌的转移之路对于早期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经典学说的角度,探讨肺腺癌的转移机制以及各个阶段的转移之路。 什么是肺腺癌 肺腺癌是一种非小细胞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或大支气管的黏液腺。肺腺癌的细胞形态呈现出不规则的特征,其核仁清晰可见,胞浆丰富,并且常常含有大量黏液。腺癌也是所有肺癌中最常见的种类之一。肺腺癌通常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因此病灶往往位于肺的周边,被称为周围型肺癌。在早期阶段,患者一般缺乏明确的临床体征,通常都是在行肺部CT复查后才能知道的。 “种子—土壤”之经典学说 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就像种子一样,而适宜的微环境则扮演着土壤的角色。只有当转移细胞找到适宜的环境,也就是指定的目标器官,才能顺利进行转移。这个适宜的环境需要满足多种条件。首先,内皮细胞、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复杂的信号传导网络调控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细胞和信号传导网络可以提供适宜的环境,促进转移细胞的生长和定植。另外,“土质”状况也可能存在特殊的环境因素,比如缺乏空气、受到医疗干预等。“植物”与“土地”间相互依赖,移植细胞拥有智慧,它们携带些许生化物质及相关的细胞,以便于更顺利地迁徙并繁殖。当抵达其他组织时,这些细胞也能对微环境进行调整和改良,从而有利于肿瘤的发展。 各个阶段的转移之路 肺腺癌的进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前期浸润阶段、微型浸润腺癌和浸润性腺癌,这些阶段表现出了持续发展和逐步增长的特征。 传统观念中,浸润前的时期被视为无害期,涵盖了非典型的腺瘤样的生长和原始癌症。过去的研究指出,在此期间,恶性细胞并不能侵入血流或者淋巴管进而到达远程的目标组织。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一些早期癌症患者的身体里存在着游离的癌细胞。对此观点解释为: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通过变换形态来打破细胞之间的连接而导致的。 微小浸润腺癌是肺腺癌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肿瘤只侵袭了5毫米范围内的基质,并未对血管和淋巴管造成影响。目前的认识是,尽管原位癌以及微小浸润腺癌的转移性癌细胞有可能渗透到血液中或者淋巴系统,但数量很少。即使其质量再好,与大规模侵入血液的浸润性腺癌相比,形成转移灶的可能性极小。可以肯定的是,在微观环境里,原位癌和微小浸润腺癌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以及目标器官的转移细胞数量极其稀少,生存的机会几乎为零。 浸润性腺癌的癌症细菌可扩散至5毫米的区域,一旦触发了血管与淋巴管,它们便可能大规模地渗透到血液、淋巴系统以及目标器官。因此,浸润性腺癌被视作高危状态,推荐实施手术治疗。但是,尽管癌症细菌已经渗透到人体,但由于血液的冲刷力、未知的恶劣条件和免疫细胞的威胁,其存活的可能性仍然相当微小。 肺腺癌的转移是其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通过了解肺腺癌的转移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肺癌的发展过程,为早期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作者供职于民权县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